贷款逾期后催收短信轰炸?乱发通知合法吗?教你三招反制!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前脚刚错过还款日两天,后脚手机就跟中了邪似的——短信一条接一条,从“尊敬的客户请注意履约”到“再不还钱将上报征信”,再到“已移交法务部门处理”,甚至还有冒充公检法、伪造律师函的链接...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半夜手机“叮”一声,睁开眼一看,又是银行或网贷平台发来的催收短信:“您已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上报征信!”、“我司已启动法律程序,保留起诉权利!”……一条接一条,语气越来越重,搞得你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要坐牢了。
别急,先深呼吸,今天我就以一个从业十几年的执业律师的身份,跟你掏心窝子聊聊——这些贷款逾期后的催收短信,到底哪些是吓唬人的?哪些真得当回事?我们普通人又该怎么应对,才能既保护自己,又避免掉进更大的坑?
首先明确一点:绝大多数催收短信,本质上只是催款通知,不是法院传票,也不是行政处罚决定书。它们的目的是施加心理压力,逼你还钱,而不是直接启动法律程序。
但问题就在于,很多平台为了提高回款率,会刻意把短信写得“像那么回事”。
“您的借款已严重逾期,我司已委托第三方机构处理,可能影响子女教育及出行限制。”
听着挺吓人吧?可仔细推敲,“可能影响”四个字就是典型的模糊表述——没有具体依据,也没有明确后果,这类措辞在法律上叫“恐吓性催收”,其实是违规的。
根据《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和《民法典》相关规定,催收必须合法、合规、文明,不得威胁、骚扰、泄露个人信息,当你收到类似短信时,第一反应不应该是恐慌,而是冷静判断:对方是否越界?我有哪些权利可以反击?
面对催收短信,我建议你按以下三个步骤来应对:
很多人一看到催收信息就烦躁,顺手就删了,错!这些短信恰恰是你维权的重要证据,尤其是那些带有侮辱、威胁、频繁轰炸(一天十几条)的内容,一定要截图保存,包括发送号码、时间、内容,必要时还可以做公证。
注意看短信来源:
特别提醒:凡是让你“扫码还款”“点击链接修改还款计划”的,一律不要点!极有可能是钓鱼网站。
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你可以通过官方客服渠道联系贷款机构,说明你的实际困难(比如失业、生病等),申请延期、分期或减免部分利息,记住一句话:“我不是不还,我是暂时还不上。”
只要你态度诚恳、有还款意愿,大多数金融机构都愿意协商,毕竟对他们来说,收回本金才是目的,打官司费时费力还不一定能执行到位。
我的当事人张先生,去年因为创业失败导致网贷逾期三个月,某天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您已被列入失信名单,即将冻结银行卡。”他吓得赶紧打电话过去问,对方自称“法务部”,要求他立刻转账8000元结清欠款,否则当天下午就会被法院拘捕。
张先生半信半疑,来找我咨询,我让他把短信发给我一看——发送号码是170开头,内容里连他的身份证号都没写全,所谓的“立案编号”也查不到任何记录,我当场告诉他:这是典型的冒充催收诈骗!
后来我们向公安机关报案,并通过正规渠道与平台沟通,最终达成了分6期还款的协议,不仅没被起诉,连罚息都减免了30%。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越是慌乱的时候,越要保持清醒,真正的法律程序,从来不会靠一条短信就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32条: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隐私权。
《银行业保险业消费投诉处理管理办法》第20条:金融机构及其合作方不得采取暴力、恐吓、侮辱、骚扰等方式进行催收。
《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明确规定:催收短信不得含有虚假、误导性信息,不得频繁发送干扰借款人正常生活。
《刑法》第293条之一:催收高利放贷等产生的非法债务,使用暴力、胁迫或“软暴力”情节严重的,构成催收非法债务罪。
朋友们,贷款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在恐惧中失去判断力,那些深夜响起的催收短信,也许会让你心跳加速,但请记住:情绪解决不了问题,法律才能保护你。
真正有效的应对方式,不是逃避,也不是盲目还款,而是: ✅ 保存证据
✅ 区分真假
✅ 主动协商
✅ 必要时寻求专业法律帮助
如果你已经无力偿还,也可以考虑通过个人破产制度试点地区申请债务重整(如深圳、浙江等地已有探索),合法“重启人生”。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债务是一时的,信用是长久的,而尊严和底线,永远不能打折。
你是借款人,但你更是法律保护下的公民,挺直腰杆,依法维权,天不会塌。
贷款逾期被催收短信轰炸?教你三招反制套路,别再慌了!,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半夜手机“叮”一声,睁开眼一看,又是银行或网贷平台发来的催收短信:“您已逾期,请立即还款,...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