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说你恶意逾期?先别慌,搞清这几点才能对症下药!

金融债务4周前 (10-05)3

“律师,我莫名其妙收到一条银行短信,说我贷款‘恶意逾期’,还要上报征信、追究法律责任……可我真的不是故意不还啊!”语气里满是委屈和焦虑,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条短信到底是不是吓唬人?什么叫“恶意逾期”?你到底有没有踩到法律红线?

咱得把心态放平,银行发这种短信,很多时候是一种催收手段,目的是让你赶紧还钱,但“恶意逾期”这个词听着挺吓人,好像你已经犯了法似的,其实它在法律上是有明确定义的,不是随便贴个标签就成立的。

短信说你恶意逾期?先别慌,搞清这几点才能对症下药!

什么叫“恶意”?不是你偶尔手头紧、忘了还款日就算“恶”,真正的“恶意”,是指你明明有还款能力,却故意拖着不还;或者通过伪造资料骗贷,之后干脆摆烂不认账;再或者频繁套现、拆东墙补西墙,压根就没打算还,这些行为才可能被认定为“主观恶意”。

但如果你是因为失业、生病、家庭变故导致暂时还不上,哪怕逾期了几个月,只要你在积极沟通、表达还款意愿,甚至主动协商分期,那就不属于“恶意”,银行不能因为你一时困难,就给你扣上一顶大帽子。

更关键的是——这类短信,很多并不具备法律效力,它可能是外包催收公司发的,措辞夸张、带恐吓性质,目的就是逼你还钱,可你要知道,真正要认定你“恶意逾期”,必须经过法院审理或监管机构认定,一条短信可定不了你的罪。

那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三步走:

第一步:冷静核实。别一看“恶意”俩字就慌,先查自己的还款记录,确认是否真的逾期、逾期多久、有没有尝试联系过银行协商。

第二步:保留证据。把这条短信截图保存,同时调取你跟银行的通话记录、还款计划沟通记录等,万一以后真打官司,这些都能证明你没有逃避债务。

第三步:主动沟通。打客服电话,明确表示你并非恶意拖欠,说明实际困难,申请展期或个性化分期,很多银行都有“困难客户帮扶机制”,别不好意思开口。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善意违约”和“恶意逃废债”是两码事,法律保护的是合理权益,既包括债权人的回款权利,也包括债务人的人格尊严和申诉空间。


以案说法:

去年有个当事人小陈,做电商生意,疫情后资金链断裂,信用卡和网贷一共逾期了8万多,某天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您已构成恶意透支,将依法移交公安机关处理。”他吓得整晚睡不着,以为自己要坐牢了。

我帮他梳理材料发现:他在逾期期间多次联系银行申请延期,提交了收入证明和医院诊断书(母亲重病),且名下仍有资产并未转移,显然,这是典型的“履约不能”而非“恶意逃避”。

我们向银行正式发函说明情况,并申请个性化分期,最终银行撤销了“恶意”指控,还给予了两年的分期方案,后来小陈逐步恢复经营,按时还款,征信也慢慢修复了。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面对“恶意逾期”的指控,别被情绪牵着走,要用事实和证据说话。


法条链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规定:“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
《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关于“信用卡诈骗罪”中明确:“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规定期限透支,经发卡银行两次有效催收后超过三个月仍不归还的行为。

请注意关键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两次有效催收”、“超三个月未还”——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单凭一次逾期、一条短信,远达不到刑事立案标准。

《银行业金融机构消费金融业务管理办法》也强调:金融机构应审慎认定客户违约性质,不得夸大风险提示或使用误导性表述。


律师总结:

收到“因贷款恶意逾期”的短信,第一反应不该是恐慌,而是理性应对,真正的“恶意”需要证据支撑,不是银行一句话就能定性,你有没有还款意愿?有没有沟通记录?有没有实际困难?这些才是判断的关键。

法律从不鼓励赖账,但也绝不允许滥用“恶意”二字来施压普通百姓,面对催收,保持清醒、留存证据、主动协商,才是最有力的自我保护。

一时的经济困境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恐惧蒙蔽了理智,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合法的路一直都在。

短信说你恶意逾期?先别慌,搞清这几点才能对症下药!,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

分享举报
收到美团催收短信说贷款逾期严重?别慌,先搞清这5件事!
« 上一篇4周前 (10-05)
逾期年检怎么办?正确检查地点全指南
下一篇 »4周前 (10-05)
×
05
2025 10

短信说你恶意逾期?先别慌,搞清这几点才能对症下药!

“律师,我莫名其妙收到一条银行短信,说我贷款‘恶意逾期’,还要上报征信、追究法律责任……可我真的不是故意不还啊...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