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离职能要求什么赔偿?
根据《劳动合同法》及相关法律规定,若劳动者因用人单位存在违法行为而被迫离职,可依法主张以下赔偿或补偿:
一、可申请的赔偿项目
1.经济补偿金
适用情形:劳动者依据《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存在违法行为),例如:
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
未依法缴纳社会保险;
强迫劳动或违章指挥危及人身安全等。
计算方式:
每工作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
6个月以上不满1年按1年计算,不满6个月支付半个月工资;
工资标准:离职前12个月平均工资(含奖金、津贴等)。
2. 赔偿金(违法解除赔偿)
适用情形:若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如无正当理由辞退),劳动者可要求:
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
赔偿金(经济补偿金的2倍)。
3. 拖欠工资/加班费补发
补发范围:
拖欠的工资、奖金、提成;
未支付的加班费(工作日1.5倍、休息日2倍、法定节假日3倍)。
4. 社保/公积金补缴
要求用人单位补缴在职期间未缴纳或未足额缴纳的社保和公积金。
5. 其他赔偿
工伤赔偿:若因工作环境不安全导致工伤,可主张工伤待遇;
精神损害赔偿:如遭遇侮辱、体罚等严重侵权行为,可另行起诉。
二、维权步骤
收集证据
劳动合同、工资流水、考勤记录、社保缴纳记录;
被迫离职的证明(如书面通知、聊天记录、录音等);
用人单位违法证据(欠薪证明、未缴社保记录、劳动条件恶劣的照片等)。
主张权利
协商: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建议书面记录);
投诉:向劳动监察大队举报(12333热线);
仲裁: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时效为离职后1年内)。
诉讼
对仲裁结果不服,可在15日内向法院起诉。
三、注意事项
谨慎签署文件:
避免签署“自愿离职协议”,否则可能丧失主张经济补偿的权利;
若公司要求签字,务必注明“因公司违法行为被迫离职”。
时效要求:
劳动仲裁时效为1年,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益受损之日起算(如被迫离职,一般按照离职时间开始计算)。
法律援助:
可向当地工会、法律援助中心(12348热线)寻求帮助。
总结
被迫离职时,劳动者可主张 经济补偿金、补发工资、社保补缴 等权益。
关键行动:
固定用人单位违法证据;
1年内申请劳动仲裁(注意仲裁时效);
拒绝签署不利文件。
实践中,因为被迫离职,要求经济补偿金,一般要求在职期间,有过向用人单位主张过相关权利,并且一般要求向用人单位发送被迫离职通知书,相关请求仲裁时才会获得支持,现在对于经济补偿金的支持越来越要求严格。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具体法律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