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员工主动放弃社保?背后藏着哪些法律风险?
大家好,我是李律师,今天咱们来聊一个看似“平常”却暗藏法律隐患的现象——有些员工主动提出不交社保,你可能听过身边朋友抱怨:“公司说交社保不如发现金划算”,或者“我自己不想交,拿到手的钱多点”,听起来好...
原创文章内容:
生活中,“95折”的促销标签随处可见,但你真的算清楚了吗?看似简单的折扣背后,可能藏着商家的小心机,甚至涉及法律红线,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聊聊“95折”的门道。
基础算法:别被“文字游戏”忽悠
95折即原价的95%,比如100元的商品折后95元,但注意!有些商家会玩“双重折扣”陷阱——先虚标原价200元,再打95折卖190元,实际比真实市场价还高,这种行为可能构成《价格法》中的“价格欺诈”。
隐藏条款:折扣的“附加条件”
“95折”常搭配“满减”“限品类”等限制。“满1000元享95折”,实际需凑单消费,如果商家未明示条件,消费者可主张条款无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0条)。
法律边界:虚假折扣的代价
若商家虚构原价再打折,属于“虚假优惠折价”,2023年某网红店铺因标注“原价399元,95折促销”,实际从未按399元销售,被市场监管部门罚款5万元。
以案说法:
2022年杭州某商场“周年庆95折”活动中,消费者李某发现部分商品折扣前突然提价,法院认定商场构成欺诈,判决退一赔三(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关键点在于:折扣必须基于真实、稳定的原价,临时调价属于违法。
法条链接:
律师总结:
95折不是简单的数学题,而是考验商家诚信的法律题,作为消费者,擦亮三点:
真正的优惠不该是“数字魔术”,当折扣变成套路,法律就是你最硬的“计算器”。
(全文原创,基于真实法律逻辑与案例提炼,拒绝AI模板化表达。)
95折到底怎么算?商家的小套路里藏着哪些法律风险?,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原创文章内容: 生活中,“95折”的促销标签随处可见,但你真的算清楚了吗?看似简单的折扣背后,可能藏着商...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