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不还变老赖?西峡男子人间蒸发后,债主如何追回血汗钱?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朋友张嘴借五千、一万,说得比唱得还好听:“月底就还!”“下个月发工资立马转你!”结果呢?电话不接,微信已读不回,人影不见,最后连朋友圈都清空了,这不是电视剧桥段,这是真实发生...
朋友开口借钱,说得情真意切,承诺“下个月发工资就还”“最多三个月绝对清账”,甚至写个借条都拍着胸脯说“咱俩谁跟谁,写什么条?”结果呢?三个月变三年,电话不接、微信拉黑,见面装失忆,仿佛那笔钱从来就没存在过。
这时候你心里憋屈吧?愤怒吧?更关键的是——他这样耍无赖,到底算不算犯法?

别急,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讲清楚:那些披着“人情”外衣的老赖套路,到底踩没踩到法律的红线。
很多人以为:“只要没签合同、没打借条,他就不用负责。”这是大错特错!
在我国法律体系里,民间借贷关系成立,并不必须书面形式,哪怕只是微信聊天记录里一句“借我两万应急,月底还你”,只要能形成完整证据链,照样可以作为法院认定借款事实的依据。
但重点来了——
单纯的“欠钱不还”,一般属于民事纠纷,不直接等于犯罪,你可以去法院起诉,要求对方偿还本金+利息(合法范围内),法院判决后他仍拒不执行的,才可能升级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可如果从一开始,对方就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你把钱给他,那性质就完全不同了。
这种行为,已经不是“信用破产”那么简单了,很可能涉嫌《刑法》中的诈骗罪。
我办过不少这类案子,总结出几种高频“剧本”:
这些手段看似“高明”,实则漏洞百出,只要你保留好证据,法律绝不会让老实人吃亏。
去年有个让我印象特别深的案子,当事人李女士和闺蜜认识十年,感情深厚,对方突然哭诉母亲患癌需手术费,李女士二话不说转账8万元,连借条都没要。
几个月后,她在朋友圈刷到“病人”正在三亚晒太阳、吃海鲜自助……而自己催还款时,对方却说“还在化疗,实在没钱”。
李女士报警后,警方调取银行流水发现:这笔钱到账第三天就被用于奢侈品消费和旅游支出;同时查明其母根本没住院。
这名“闺蜜”因以虚构事实骗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被法院以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
你看,当“借钱”变成“骗钱”,法律的铁拳立刻落下。
特别提醒:微信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录音、证人证言等,都是有效证据,千万别随手删!
说到底,信任不该成为被收割的软肋。
老赖之所以猖獗,是因为太多人把“讲义气”当成“不用留证据”的借口。
我的建议很明确:
法律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你越早行动,追回损失的可能性就越大。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
善良要有锋芒,助人也要有底线。
别让一时的心软,变成别人眼里的韭菜。
借钱可以,但请带上脑子和证据。
因为这个世界上,最贵的不是钱,而是你一次次被辜负的信任。
朋友开口借钱,说得情真意切,承诺“下个月发工资就还”“最多三个月绝对清账”,甚至写个借条都拍着胸脯说“咱俩谁跟...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