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不还就成老赖?别急,先搞清这三道红线!
朋友开口借钱,当初信誓旦旦说“下个月发工资就还”,结果一拖再拖,电话不接、微信不回,最后干脆玩失踪,你心里憋屈,想告他,又怕程序复杂;想拉黑,又不甘心就这么被“割韭菜”,这时候,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
朋友张嘴借两万,说好三个月就还,结果一拖半年,电话不接、微信拉黑,最后连人影都找不着了?你心里火大,第一反应就是:“这不是诈骗吗!我要报警抓他!”
但冷静一下——借钱不还,真能直接算诈骗吗?今天咱们不讲法条堆砌,也不整那些冷冰冰的术语,我就用大白话,给你捋清楚这件事背后的“法律真相”。

很多人觉得,只要对方拿了钱不还,那就是骗,但法律上可不是这么简单粗暴的。
关键看一点:他借钱的时候,到底有没有打算还?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小王做生意赔了,实在周转不开,跟你说:“兄弟,借我五万应急,下个月回款一定还。”结果后来项目彻底黄了,他失业在家,确实没钱还。
→ 这叫民事借贷纠纷,你可以去法院起诉他,申请强制执行。
小李压根没工作,专门编了个“工程投标要交保证金”的故事,一口气从五个朋友那儿各借三万,拿去赌博输光,借钱时根本就没想过还。
→ 这才可能构成诈骗罪。
看出区别了吗?一个是有困难但真想还,一个是从头到尾就在骗。
判断是不是诈骗,核心不在“还不还”,而在“借的时候有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作为普通人,你怎么知道对方是不是蓄意诈骗?这里教你几个“法律视角”的观察点:
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
比如谎称自己有房有车、有稳定收入,其实负债累累;或者编造投资项目、亲人重病等虚假理由借钱。
借款用途与承诺严重不符
说好是给孩子交学费,结果转头就充值游戏、买奢侈品、去澳门赌一把。
无还款能力却大量借款
明明月入三千,却连续向多人借款数十万,且没有资产或收入来源支撑偿还。
逃避追债、失联、转移财产
借完钱立刻换手机号、注销社交账号,甚至把房子过户给亲戚,明显在“跑路”。
如果你手里有这些证据,那这事就不只是“老赖”那么简单了,有可能已经踩进刑法的红线。
去年我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老张借了同事8万元,说是用来办婚礼、付婚庆定金,他还特意发了婚纱照、酒店预订截图,说得有鼻子有眼,同事信了,转账过去。
可半年后,有人发现那场婚礼根本没办,所谓的“未婚妻”也是P图合成的,老张拿这笔钱去了境外赌场,输得精光,被追问时,他干脆拉黑所有人,换了城市躲债。
我们收集了聊天记录、银行流水、虚假照片的技术鉴定报告,最终以诈骗罪报案,警方立案侦查,法院认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骗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构成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
你看,不是所有“借钱不还”都能定诈骗,但一旦查实“从头就在骗”,那就不是欠钱的问题,而是坐牢的事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明确:
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应当认定为“数额较大”;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为“数额巨大”。
也就是说,只要你能证明对方借钱时就没打算还,且金额达标,就可以走刑事途径。
注意:民事诉讼告他“还钱”,和刑事报案抓他“坐牢”,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选哪条,取决于你掌握的证据和对方的真实意图。
回到最初的问题:老赖借钱不还,算不算诈骗?
我的回答是:
👉不一定,但如果你能证明他“借时就想赖”,那就不只是老赖,而是罪犯。
作为普通人,面对借钱不还的情况,别一上来就吼“我要报警抓他”,正确的做法是:
记住一句话:
法律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但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精心设计的骗局。
你不是软弱,也不是多疑,你只是在用理性守护自己的底线,而法律,永远站在真相这一边。
——
本文由执业律师原创撰写,结合实务案例与法律规定,旨在普及法律常识,不构成具体法律建议,如遇类似问题,请及时咨询专业律师。
朋友张嘴借两万,说好三个月就还,结果一拖半年,电话不接、微信拉黑,最后连人影都找不着了?你心里火大,第一反应就...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