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不还就是老赖?别急着贴标签,先搞清这几点再说!
朋友开口借五千,信誓旦旦说下个月发工资就还,结果一拖再拖,电话不接、微信已读不回,最后干脆把你拉黑?你气得直拍桌子:“这不是老赖吗!”可冷静下来一想——到底什么才算“老赖”?是不是只要欠钱不还,就自动...
朋友信誓旦旦地说“就借两个月,月底一定还”,结果一拖再拖,电话不接、微信拉黑,最后人影都找不着了,气得你直拍桌子:“这不是诈骗吗?我去报警!”——等等,冷静一下。借钱不还,真的能算诈骗吗?
这个问题,我每天在咨询台前都能听到好几遍,很多人觉得,对方拿了钱不还,骗”,就应该坐牢,但法律上可没这么简单,咱们就掰开揉碎讲清楚:什么时候是民事纠纷,什么时候才可能构成诈骗?

首先划重点:单纯的借钱不还,大多数情况下属于民事借贷纠纷,不是刑事犯罪。也就是说,你该去法院起诉,而不是直接去派出所报案。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诈骗罪”的核心,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骗走他人财物,注意,这里的关键词是“一开始就没打算还”。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张三因为孩子生病,向你借了5万块,写了借条,承诺三个月后还,结果后来公司裁员,他失业了,实在还不上,这种叫“想还但还不起”,是典型的民事违约,不构成诈骗。
李四呢?压根没工作,伪造了一份高薪offer,说自己要创业急需资金,还拿出假房产证作“抵押”,你信了,转了10万,结果他拿钱去赌博全输光了,手机一关人跑了,这才叫“从头到尾就是骗”,很可能构成诈骗罪。
你看,区别就在一个“主观意图”上,法律不会因为你气愤就定罪,它得看证据能不能证明对方“一开始就想赖账”。
我去年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王姐借给“老同学”8万元做餐饮投资,对方还带她去看了所谓的“店面”,签了“入股协议”,结果钱一到账,人就失联了,王姐报警,警方最初也不立案,说这是经济纠纷。
但我们调取了大量证据:发现所谓“店面”根本不存在,对方用的营业执照是P图的,银行流水显示钱一到账就被转去充值游戏和还私人赌债,更重要的是,我们找到了他跟别人聊天的记录,里面写着:“反正她傻乎乎的,再骗一笔就跑。”
有了这些证据,公安机关最终以涉嫌合同诈骗罪立案侦查,这个人后来被判了三年半。
这个案子说明什么?不是所有欠钱不还都能立刑案,但如果你能证明对方从一开始就设局骗你,那就有机会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明确指出,认定诈骗罪,必须同时具备:
特别提醒:如果是通过签订“虚假借款合同”“伪造担保”等方式骗取钱财,还可能涉及合同诈骗罪(刑法第224条),处罚更重。
如果你遇到借钱不还的情况,别一上来就喊“抓骗子”,冷静下来,按下面三步走:
收集证据:借条、转账记录、聊天截图、通话录音,越全越好,重点保留对方承认借款、承诺还款的内容。
判断动机:他是真困难,还是从头就在演戏?有没有伪造身份、虚构项目、挥霍借款的行为?这些才是能否上升到刑事的关键。
选对路径:
记住一句话:法律保护的是理性维权的人,不是情绪失控的受害者。
最后送大家一句我常说的话:借钱时多一分谨慎,还钱时少十分痛苦。关系再好,也别让感情替你做财务决策,真出了事,法律讲的不是谁更委屈,而是谁更有证据。
下次再有人问“借钱不还算不算诈骗”,你可以这样回答:
“不一定,得看他借钱的时候,心里到底有没有‘还’这个字。”
朋友信誓旦旦地说“就借两个月,月底一定还”,结果一拖再拖,电话不接、微信拉黑,最后人影都找不着了,气得你直拍桌...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