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不还=老赖?别急,先搞清楚这3个关键点再说!
朋友借了你两万块,说好三个月还,结果一年过去了,电话不接、微信不回,见面就装傻?你气得牙痒痒,心里直犯嘀咕:“这人是不是成了‘老赖’?法院能不能把他抓起来?” 今天咱就不整那些虚的,我以一个干了...
朋友开口借五千,说好下个月发工资就还,结果一拖就是半年,微信不回、电话拉黑,最后连朋友圈都屏蔽你了?这时候你心里肯定火大:“这人是不是成了‘老赖’?”
但等等——借钱不还,真的就能直接贴上“老赖”标签吗?作为从业十几年的执业律师,我得告诉你:不是所有欠钱不还的人,都能叫“老赖”;而真正的“老赖”,也不是你想抓就能抓的。

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这件事,帮你理清思路,避免情绪用事,也能更有效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很多人以为,“老赖”就是个口头语,用来骂那些欠钱不还的人,其实不然。“老赖”在法律上的正式称呼是失信被执行人,也就是说,只有经过法院判决、强制执行后仍拒不履行义务的人,才会被依法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举个例子:
你借给朋友3万块,对方赖账不还,你气不过去法院起诉,法院判他必须还钱,可判决生效两个月了,他名下有车有房却装穷,银行账户转移资金、拒不申报财产——这时候,法院可以依法把他列入“失信名单”,限制高消费、冻结资产,甚至可能面临司法拘留。
但如果你还没走法律程序,光凭一张聊天记录就说“他是老赖”,那从法律角度讲,这话站不住脚。
所以记住一点:没经过法院认定和执行程序,谁都不能随便给人扣“老赖”的帽子。
面对借钱不还的情况,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闹、是吵、是曝光对方隐私,但这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可能让自己违法,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收集证据
微信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借条(哪怕手写的也行)、通话录音……这些都是关键证据,注意保存原始载体,不要只截图,最好备份到云端或电脑。
尝试协商+催告
发一条正式的书面催款通知,明确金额、借款时间、约定还款日,并保留送达证据(比如EMS邮寄单、微信发送记录),有时候这一招就能让对方意识到事情严重性,主动还钱。
果断起诉
如果协商无果,别犹豫,尽快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小额案件走简易程序,通常3个月内就有结果,胜诉后申请强制执行,才是真正开启“打老赖”模式。
我曾经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老张借给邻居两万元应急,当时没写借条,只有一段语音:“等我年底分红就还你。”结果一年过去,邻居翻脸不认账。
老张来找我的时候几乎绝望,但我们通过技术手段恢复了原始录音文件,并结合银行转账记录、两人日常交往的聊天记录,形成完整证据链,最终法院支持了老张的诉求。
更关键的是,在执行阶段,我们发现对方刚买了新车,明显具备偿还能力却故意规避债务,经申请,法院将其列入失信名单,限制乘坐高铁、飞机,还暂停了驾照年审,不到半个月,对方主动联系还款。
这个案子说明:即使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借条”,只要有足够证据证明借贷关系存在,法律依然会为你撑腰。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六十七条:
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五条:
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限制消费措施,并可以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第一条:
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法院应当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这些法条告诉我们:权利要靠程序实现,正义不会自动降临。
回到最初的问题:借钱不还可否算为老赖?答案是——不一定。
只有当借贷关系被法院确认、判决生效、进入执行程序后,对方仍恶意逃避履行义务,才真正构成“法律意义上的老赖”。
当你遇到欠钱不还的人,请先冷静下来,别急着骂人、发朋友圈曝光,那样既伤感情又可能侵犯他人隐私权。
真正聪明的做法是:用证据说话,用法律出手。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讲义气的朋友,也不缺耍无赖的小人,但最可靠的,永远是你手中那份扎实的证据,和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的决心。
你可以选择原谅,但不该放弃追讨;
你可以心软一次,但不能一直心软到底。
毕竟,守信值得尊重,失信必须付出代价。
本文由资深执业律师原创撰写,旨在普及法律常识,提升公众维权意识,如遇具体纠纷,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律师,量身定制解决方案。
借钱不还=老赖?别急,先搞清楚这三件事!,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朋友开口借五千,说好下个月发工资就还,结果一拖就是半年,微信不回、电话拉黑,最后连朋友圈都屏蔽你了?这时候你心...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