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借钱不还怎么办?撕破脸前先看这几点!
亲戚开口借钱,你给还是不给?给吧,怕人情变债;不给吧,又怕伤感情,可更让人头疼的是——钱借出去了,对方却拖着不还,催一次推一次,电话不接、微信不回,最后连年节走动都绕着你走,这种时候,你是继续忍气吞声...
说实话,谁还没几个铁哥们儿、好闺蜜?可再铁的关系,一旦牵扯到钱,那真是一句话能凉半截,你借出去几千、上万,甚至更多,当初人家说得信誓旦旦:“兄弟,月底就还!”“姐,下个月发工资立马转你!”结果呢?一拖再拖,电话不接,微信回个“在忙”,最后干脆装失忆。
这时候你是继续忍着心疼当“老好人”,还是硬起心肠撕破脸?别急——作为干了十几年民商事纠纷的律师,我告诉你:真正聪明的人,从来不是一上来就翻脸,而是在情理和法理之间,找到最有力的平衡点。
很多人借钱给朋友时特别讲义气:“咱谁跟谁啊,打什么借条?”
但法律不认“咱谁跟谁”,它只认“有没有证据”。
你要明白一件事:口头承诺,在法庭上几乎等于零。
哪怕你们是从小穿一条裤子长大的发小,只要没证据,法官也爱莫能助。
现在立刻马上,做三件事:
补文字记录:赶紧微信或短信发一条:“上次借你的两万块,记得说是6月底还,最近我这边有点紧,你看能不能先还一部分?”
——对方只要回复一个“嗯”“知道了”“过几天”之类的,哪怕没明确承认金额,也能形成事实借贷关系的部分佐证。
录音留痕(合法前提下):如果见面或打电话催款,可以在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录音——注意!这是合法的,只要你不用于非法用途,且是在公共通话中录制,法院通常会采信,重点录下对方承认借款事实、金额、用途、还款承诺等内容。
保存转账凭证:银行流水、支付宝、微信转账记录必须完整保留,特别提醒:备注写“借款”两个字,真的很重要!否则对方一句“那是你请我吃饭的钱”“是我帮你垫的货款”,你就被动了。
很多人怕伤感情,催一次没回应,就默默咽下去。
可你想过没有?你的退让,在对方眼里可能是软弱可欺。
我的建议是:温柔但坚定地表达立场。
比如你可以这样说:
“我知道你最近可能也有难处,我不是逼你,但我这边确实急用钱,你看这样行不行,先还一半,剩下的咱们重新定个时间?我也好安排。”
这话既给了对方缓冲空间,又明确传递了一个信号:我没打算放弃这笔钱。
如果对方依旧敷衍、拖延、玩消失?
那就别犹豫了——进入第三步。
别小看这一纸函件,它不是撕破脸,而是从私人协商迈向法律程序的关键转折。
一份专业的催款函,包含以下要素:
很多债务人看到正儿八经的律师函,反而会慌神,因为这意味着:
“这事已经不是朋友间的私事了,人家动真格的了。”
据我办案经验,至少30%的案子,律师函一发,钱就到账了。
去年有个客户老张,借给发小5万元应急,说好半年还,结果三年过去了,对方微信拉黑,电话不接,老张来咨询时,一脸无奈:“我们一块长大,真不想告他。”
但我们发现,他有两样关键证据:
一是当年微信转账时备注了“借款5万”;
二是两年后一次聚会中,对方在群里说:“等我这单生意成了,老张的钱一定先还。”
就凭这两条,我们起诉,庭审中,对方辩称是“投资款”,但拿不出任何合伙协议或收益分成记录,最终法院认定借贷关系成立,判决全额返还本金+逾期利息。
你看,有时候决定输赢的,不是关系多铁,而是哪句话、哪个字,被留下来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
简单说:只要有证据证明钱给了、是借的、对方认过,法院就支持你还钱。
朋友之间谈钱确实尴尬,但比尴尬更痛的,是被辜负的信任。
我想告诉你的是:
真正的朋友,不会让你在要不要讨债之间纠结;而需要你纠结的,往往早已不值得你一再退让。
借钱不怕,怕的是毫无准备地付出。
下次再有人开口,不妨笑着问一句:“行啊,怎么打条子?微信还是纸质的?”
这不是冷漠,而是成熟。
守住情分的前提,是先保护好自己。
法律从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
该要的钱,一分都不能少;该走的路,一步都不能省。
你不是在追债,你是在为自己的善良,设置一道防线。
朋友借钱不还怎么办?撕破脸前先做这三件事!,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说实话,谁还没几个铁哥们儿、好闺蜜?可再铁的关系,一旦牵扯到钱,那真是一句话能凉半截,你借出去几千、上万,甚至...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