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贷款逾期短信突然来了?别慌,先搞清这三件事再行动!
最近不少朋友私信我,说一大早手机“叮”一声,打开一看是建设银行发来的逾期提醒短信,瞬间心就凉了半截,有人吓得手抖,赶紧打电话问客服;有人干脆直接忽略,想着“过两天再说”;还有人咬牙东拼西凑把钱还上,结...
最近有个朋友半夜发微信给我,语气都带着抖:“哥,我手机一下子蹦出十几条短信,全是某某金融、某某贷的催收通知,说我朋友借的钱逾期了,现在要我还?这什么情况?我又不是借款人!”
他越说越急,差点以为自己摊上大事了,其实啊,这种情况现在并不少见——你没借钱,却收到催收短信,甚至被“连坐”追债,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到底是谁的责任?你有没有义务还钱?又该怎么应对这种“飞来横债”?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法律上,谁签字谁负责,如果你没有在借款合同上签过字,没有做过担保,也没有口头承诺承担还款责任,那这笔债务跟你八竿子打不着,收到催收短信,不代表你就是欠钱的人。
但为什么你会被“盯上”?常见几种情况:
你是紧急联系人:很多人填贷款资料时,随手把朋友、亲戚电话写成“紧急联系人”,平台一旦联系不上借款人,就会疯狂拨打这些号码施压,甚至发威胁性短信,但这只是催收手段,并无法定效力。
被冒名贷款:极少数情况下,有人拿你的身份信息去贷款,这时候你要立刻报警,并向征信机构申诉。
做了担保或共同借款人:如果你曾经在合同上签了字,哪怕只是“帮忙签个字”,那对不起,法律上你就成了责任人,这种“讲义气”的坑,踩一个就够呛。
所以第一反应不是慌,而是查:查短信来源、查是否有你的签名、查是否授权过任何借贷行为。
别回话,先取证
别跟催收人员对骂,也别轻易承认什么,第一时间截图保存所有短信、通话记录,包括发送号码、内容、时间,这些是日后维权的关键证据。
明确表态,书面拒绝
如果对方持续骚扰,你可以通过短信或书面方式明确告知:“本人非借款人,亦未提供担保,贵方无权对我进行催收,请立即停止骚扰。”语气可以客气,但立场必须坚定。
投诉+举报,该出手时就出手
根据《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和《民法典》,催收不得骚扰无关第三人,你可以向银保监会、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或者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如果涉及恐吓、侮辱,还可追究其侵犯隐私或名誉权的责任。
我之前接过一个案子,当事人小李帮哥们儿下载了一个贷款App,顺手填了自己的手机号当紧急联系人,结果哥们儿借了两万块跑了,平台联系不上人,就开始轮番轰炸小李——每天几十个电话,短信里写着“再不还钱就上门抓人”“已上报征信影响子女入学”。
小李吓得睡不着觉,差点真想替他还钱息事宁人,后来找到我,我们第一时间调取了借款合同,发现小李确实没签字也没担保,我们向平台发出律师函,同时向金融监管部门投诉其违规催收,不到两周,骚扰戛然而止,平台还书面道歉。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情绪会被吓住,但法律不会骗人,只要你没签字,就没责任;只要对方越界,就有办法治。
这些不是摆设,而是你手里最硬的“盾牌”。
这个时代,借钱容易,还钱难;讲义气容易,划界限难,很多人觉得“帮朋友填个电话没啥”,殊不知一旦对方失信,你可能就成了第一个被攻击的目标。
真正的友情,不该建立在法律风险之上,下次朋友找你“帮忙”,哪怕只是留个电话,也请多问一句:“这会不会让我承担责任?”
你不必冷血,但一定要清醒,法律从不保护无知,但它永远站在理性与证据这一边。
朋友贷款逾期,短信炸了?
别慌,先查清关系,再亮出底线。
你不是软柿子,更不该为别人的错误买单。
该删的删,该诉的诉,该硬的,一点都不能软。
最近有个朋友半夜发微信给我,语气都带着抖:“哥,我手机一下子蹦出十几条短信,全是某某金融、某某贷的催收通知,说...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