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办过贷款却收到逾期短信?小心!这可能是新型诈骗陷阱!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手机突然弹出一条短信:“尊敬的客户,您名下的XX贷款已逾期,请立即还款以免影响征信。”可问题是,你根本没申请过这笔贷款,甚至连那个平台听都没听过,这时候你会怎么做?是慌了神赶...
信用卡或网贷逾期没还清,手机却突然收到一条看似正规的短信:“您已成功注册XX金融平台会员,服务费已扣除,请登录查看账户详情。” 或者:“系统检测到您符合‘债务重组’资格,点击链接立即办理减免”,一开始你可能觉得是广告、随手删掉,可如果这类短信频繁出现,甚至带上了你的姓名、身份证后四位,你还敢当它是垃圾信息吗?
别急着点开链接,也别轻易忽略——这些“注册短信”,很可能不是通知,而是套路的开端。
我接触过不少客户,都是从一条看似普通的短信开始,一步步陷入更深的债务泥潭,他们原本只是因为短期资金紧张导致贷款逾期,结果某天突然收到一条“已为您开通债务优化服务”的短信,以为是银行主动帮扶,稀里糊涂点了链接,填了个人信息,甚至授权了所谓的“第三方代偿机构”,等反应过来时,不仅没减轻负担,反而被扣了高额服务费,征信也被动了手脚,甚至牵扯进虚假诉讼。
为什么逾期后会收到这类短信?真相是:你的逾期信息已经被部分非法数据中介盯上,虽然正规金融机构不会随意泄露客户信息,但一些第三方催收公司、黑灰产团伙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了你的基础资料,再打着“债务重组”“征信修复”“停息挂账”的旗号,诱导你落入圈套。
这些短信的套路通常分三步走:
第一步,制造权威感,短信格式模仿银行或官方平台,用“系统自动开通”“已为您匹配方案”等话术,让你误以为是金融机构的主动服务。
第二步,诱导点击链接,链接指向一个高仿官网页面,要求你填写银行卡号、验证码、身份证照片,甚至签署电子协议,一旦提交,你的隐私就彻底暴露。
第三步,实施二次收割,他们会以“服务费”“保证金”“解冻金”等名义收费,或者直接盗刷你的账户,更严重的,还会用你的身份信息去注册空壳公司、申请新贷款,让你背上更多债务。
我曾经代理过一位叫李女士的当事人,她因疫情失业,信用卡逾期3万多元,某天收到一条“中国银联债务纾困通道已为您开启”的短信,她信以为真,点击链接后按提示操作,上传了身份证和银行卡照片,不到48小时,她发现名下多出一笔5万元的网贷,而那个“官方平台”早已无法访问,更糟的是,她的征信报告上出现了多条异常查询记录,银行怀疑她存在骗贷行为,拒绝协商还款。
这就是典型的“借逾期之名,行诈骗之实”。
以案说法:
李女士的案例并非孤例,2023年,浙江某地警方破获一起特大“债务优化”诈骗案,涉案团伙通过购买公民信贷逾期数据,精准发送定制化短信,诱骗受害人支付“服务费”或提供敏感信息,短短半年骗取超两千万元,法院最终认定该行为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与诈骗罪,主犯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六个月,此案明确释放一个信号:利用他人财务困境实施欺诈,法律绝不姑息。
法条链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
银保监会多次发文强调,任何声称“内部渠道”“快速修复征信”“停息挂账代办”的第三方机构均非官方合作方,消费者应通过银行官方渠道协商还款。
律师总结:
贷款逾期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焦虑中失去判断力,那些看似“雪中送炭”的短信,往往藏着最深的坑。
第一,所有正规金融机构的服务都不会通过短信“默认开通”;
第二,任何要求你点击链接、提交验证码、转账缴费的“债务帮扶”,99%是骗局;
第三,真正有效的债务协商,必须本人直接联系银行客服或持牌调解机构。
如果你已经收到此类短信,千万别点、别信、别操作,第一时间拉黑号码,检查账户安全,必要时向公安机关报案,真正的出路,从来不在一条短信里,而在你冷静面对、依法维权的每一步选择中。
逾期不是终点,但轻信,可能就是深渊的起点。
贷款逾期后总收注册短信?小心!这可能是陷阱的开始,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信用卡或网贷逾期没还清,手机却突然收到一条看似正规的短信:“您已成功注册XX金融平台会员,服务费已扣除,请登录...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