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天天轰炸说贷款逾期?别慌!先搞清这3件事,否则越陷越深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手机突然开始“叮叮”响个不停,打开一看,全是某某金融平台发来的“紧急通知”:“您已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您的账户已被上报央行,后果自负!”……一条接一条,不分...
最近有个朋友急匆匆找我,一见面就掏出手机:“哥,我收到一条短信,说我某平台的贷款已经逾期,还附了个链接让我赶紧还款,不然要‘上报征信’‘走法律程序’……我现在心跳都快停了,到底是不是真的?”
我接过手机一看,短信内容写得煞有介事:姓名、身份证号后四位、借款金额、逾期天数,全都对得上,但仔细一瞧——发信号码是乱七八糟的一串数字,链接点开跳转的页面也没个正规官网标志。
这种情况,太常见了,今天我就来和大家掏心窝子聊聊:当你收到“贷款逾期”短信时,真正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金白银的教训。
很多人一看到“逾期”两个字,脑子就炸了,生怕影响征信、被起诉、甚至坐牢,可正因如此,骗子才专挑这个痛点下手。
第一步:查官方渠道,不轻信短信内容
无论短信写得多像模像样,它都不是法律文书,也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真正的金融机构在催收前,一定会通过合同约定的方式通知你,比如APP推送、官方电话、纸质函件等。
你现在要做的是:打开对应平台的官方App或小程序,登录账户,查看还款状态,如果确实逾期了,系统会明确标注;如果没有,那这条短信大概率是“广撒网式诈骗”。
第二步:警惕“一键还款”链接
那些附带链接的短信,99%是钓鱼网站,点进去页面可能和真实平台长得一模一样,但只要你输入身份证、银行卡、验证码,个人信息瞬间就被盗取,后续可能遭遇盗刷、冒名借贷,甚至背上几十万的冤枉债。
任何通过短信发来的“还款链接”,一律不要点!
第三步:核实催收身份
如果你确实有贷款,也确实逾期了,那也要注意区分“正规催收”和“暴力催收”。
正规机构会通过合法方式提醒你还款,不会恐吓、辱骂、群发短信给你的通讯录好友,而一旦对方说出“明天就上门抓人”“把你照片发朋友圈”这类话,基本可以判定为非法催收,已经涉嫌违法。
去年我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李女士接到一条“银行逾期提醒”短信,说她名下一笔28万的消费贷已逾期67天,即将启动诉讼程序,并附上了所谓的“法院传票链接”。
李女士吓得不行,因为她确实几年前办过一张信用卡,虽然额度不高,但她担心是不是被别人冒用了身份,情急之下,她点了链接,填写了身份证、银行卡和短信验证码。
结果当天晚上,卡里37万存款被分四笔转走,更糟的是,三天后她发现名下竟然多了一笔50万的网贷——正是用她的信息在某个小贷平台借的。
我们介入调查后发现:那个“银行短信”根本不是银行发的,而是仿冒银行短信号码的伪基站发送;所谓“传票链接”是个高仿页面,专门收集用户信息,而那笔50万贷款,是在她信息泄露后被人远程操作申请的。
最后我们通过报警、向银保监投诉、起诉涉事平台,花了半年时间才把损失追回一部分,但李女士的精神压力和信用记录受损,早已无法弥补。
所以我说:一条短信,真的能毁掉一个人的生活。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你在面对贷款逾期问题时,享有以下几项关键权利:
《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三条: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用途使用借款的,贷款人可以停止发放借款、提前收回借款或解除合同,但前提是“有约定”且“依法通知”。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那些通过诈骗手段获取你信息的行为,已触犯此条。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十三条:催收人员不得使用恐吓、威胁、侮辱等不当语言或行为,若遭遇“爆通讯录”“P图造谣”等情况,可保留证据报案。
《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一: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诈骗、盗窃、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这意味着:你不是任人宰割的“老赖”,你是一个拥有法律保护的公民。
朋友们,贷款本身不可怕,逾期也不是世界末日,真正可怕的,是你在恐慌中做出错误决定。
我想告诉你三句话:
这个世界越来越复杂,但法律永远站在理性与正义这一边,只要你保持清醒、掌握方法、懂得求助,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
下次再收到那种“逾期警告”短信,不妨笑着对自己说一句:
“我知道你是假的,因为我,懂法。”
最近有个朋友急匆匆找我,一见面就掏出手机:“哥,我收到一条短信,说我某平台的贷款已经逾期,还附了个链接让我赶紧...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