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贷款利息逾期短信别慌!是催收套路还是真违约?教你三步自救
最近好几位朋友私信问我:“律师,我刚收到一条短信,说我的贷款利息逾期了,要上报征信、冻结账户,还让我马上转账,这到底是不是真的?”语气里全是焦虑和不安。 说实话,这类短信现在满天飞,真假难辨,有人一...
不少朋友私信我:“律师,我昨晚手机突然弹出一条‘贷款逾期’的短信,说我欠了八千多,再不还就上报征信、起诉我……可我明明每个月都按时还款啊!这是不是诈骗?”
还有人说:“我确实有笔网贷拖了几天没还,但这短信写得跟法院通知似的,吓死人,这到底算不算违法?”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当你收到“贷款逾期”短信时,到底是该紧张,还是该警惕?背后有哪些法律陷阱?又该怎么保护自己?
现在市面上的贷款产品五花八门,从银行到消费金融公司,再到各种互联网平台,几乎人人都能申请几笔贷款,但随之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逾期提醒”短信。
可你有没有发现?有些短信写着“已上报央行征信”,有的说“即将移交法务部门”,语气严厉得像法院传票,但发件人却是个乱七八糟的短号,甚至是一串数字组合。
⚠️重点来了:正规金融机构发的逾期通知,不会用威胁性语言,更不会通过非官方渠道恐吓你。
你可以这样自查:
如果只是模糊地说“您已逾期,请尽快还款”,连你是谁都说不清,那大概率是第三方催收公司的骚扰短信,甚至是诈骗信息。
有时候不是你不还,而是系统出了问题。
这些情况虽然少见,但一旦发生,就会被标记为“逾期”。
✅ 所以建议你:
真正的逾期,是以实际未还款为准,而不是一条短信就定罪。
最让人头疼的,是那些打着“法务部”旗号的催收短信。
“【XX金融】用户李某,你名下贷款已逾期37天,我司将于今日启动司法程序,相关材料已移交属地公安机关备案,请立即处理!否则将影响子女教育、就业!”
这种话术听着吓人,但全是违规的!
根据我国《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催收机构不得:
如果你收到这类信息,立刻截图保存证据,然后向银保监会、人民银行或当地金融监管局投诉,严重者,可追究其侵犯人格权的法律责任。
2023年,杭州的张先生因一笔网贷逾期两天,被某催收公司连续发送十余条短信,内容包括“老赖”“逃犯”“全家遭殃”等字眼,甚至还将短信发给了他妻子和同事。
张先生愤而起诉,法院审理认为,催收公司明知张先生并非恶意拖欠,仍使用贬损性词汇进行精神施压,构成对人格尊严的侵犯,判决赔偿精神损失费5000元,并公开道歉。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哪怕你真的逾期了,也不代表别人可以随意羞辱你,法律保护每个人的底线尊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十三条
催收人员不得使用“恐怖、暴力、侮辱性”语言,不得冒充司法机关工作人员,不得向无关第三方透露债务信息。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收到“逾期”短信,千万别被吓住。
你要做的不是立刻转账,而是冷静核查、保留证据、依法维权。
真正合规的金融机构,不会靠吓唬人来催债;
真正合法的催收行为,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进行。
如果你确有困难还不上钱,也完全可以主动联系平台申请延期还款、分期协商或债务重组——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而不是被一条短信逼到崩溃。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
债务可以商量,尊严不容践踏。
你是借款人,不是“人质”,守住底线,法律永远站在理性那一边。
本文由执业律师原创撰写,结合实务案例与现行法规,旨在普及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如有具体个案困扰,建议携带材料面询专业律师,切勿仅凭网络信息自行判断。
收到逾期短信别慌!是催收套路还是真违约?教你三步自保不踩坑,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不少朋友私信我:“律师,我昨晚手机突然弹出一条‘贷款逾期’的短信,说我欠了八千多,再不还就上报征信、起诉我……...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