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收到短信别慌!教你三步自救,避免征信爆雷
嘿,朋友,刚刷手机是不是突然收到一条短信:“尊敬的客户,您在我行的贷款已连续逾期X期,请尽快还款以免影响信用记录。”——心跳有没有瞬间加速?手指有没有微微发抖?先别急着删短信、关页面,更别想着“装作没...
你有没有在深夜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您名下贷款已严重逾期,我方将依法提起诉讼,请尽快处理。”——短短几十个字,像一记重锤砸进心里,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脑子里瞬间闪过无数个问题:这算不算正式起诉?还能不能补救?会不会上征信?更严重的,会不会被法院判刑?
别急,作为执业十多年、经手过上千起金融纠纷案件的律师,我可以明确告诉你:收到这类短信,不等于已经立案,更不等于败诉已定,关键是你能不能在“黄金72小时”内做出正确反应。
我就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带你一步步看清真相、化解危机。
很多人一看到“应诉”两个字就慌了,以为法院已经受理了,但现实是——绝大多数所谓的“应诉短信”,其实是催收机构或银行外包团队发的警示性通知,并不具备法律效力。
真正的司法程序启动,必须通过以下方式之一:
如果你只收到了短信、电话或者微信催收,那说明还处在“催收阶段”,远未进入诉讼流程,这时候,主动权其实在你手里。
先别急着还款,也别直接拉黑对方,拿出手机,做三件事:
记住一句话:所有合法催收,都不会要求你扫码转账或提供银行卡密码。
如果你确实逾期了,接下来要理性判断自己的经济状况:
根据我的经验,只要你在收到短信后主动联系债权方并表达还款意愿,90%以上的案件都能避免走到法院。
你可以这么说:“我最近遇到些困难,但愿意承担责任,能不能申请分期、延期,或者减免部分罚息?”
很多金融机构都有“困难客户帮扶机制”,就看你开不开口。
从现在开始,所有沟通都要留痕:
这些将来都可能成为你“积极履约”的证据,万一真被起诉,法官会看的,不是你有没有逾期,而是你有没有逃避责任。
我去年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小李,28岁,程序员,因为公司裁员断了收入,网贷逾期4个月,某天半夜收到一条“已移交法务,即将起诉”的短信。
他吓坏了,差点去借“过桥贷”还钱,幸好他冷静下来,先打了平台客服,发现其实还没正式起诉;又联系我咨询,我们当天就帮他起草了一份《还款协商函》,主动提出分6期还清本金。
结果呢?平台不仅撤回了诉讼计划,还免除了全部罚息,三个月后,小李重新上岗,顺利结清债务。
这个案子让我深刻意识到:恐惧源于未知,而解决之道在于行动。
根据我国《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规定: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
但同时,《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九条也明确: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金钱债务的,对方可以请求履行。”
注意!这里说的是“可以请求”,不是“必须立刻起诉”,也就是说,债权人有权利催收,但必须给你协商的空间。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六条规定:
“出借人与借款人既约定了逾期利率,又约定了违约金或其他费用,总计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LPR四倍的部分,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这意味着,哪怕你逾期了,平台也不能漫天要价,利息+违约金是有上限的!
朋友们,贷款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在恐慌中做出错误决定。
有人因为一条短信去借高利贷,结果陷入更深的泥潭;
有人选择彻底失联,最后真的被起诉、冻结账户;
还有人轻信“内部撤诉”骗局,被骗走几千块。
我想说的是:面对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只要你还在努力沟通、尝试还款,法律和社会都会给你改过的机会。
但如果你逃避、沉默、无视,那再好的救济途径也会关闭。
下次再收到“应诉短信”,请记住这三句话:
我是张律师,一个总在深夜回复当事人消息的老兵。
愿你我不被一条短信击垮,而是学会在风雨中站稳脚跟。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文中案例已隐去个人信息,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收到贷款逾期应诉短信别慌!教你三步自救,避免官司上门,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在深夜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您名下贷款已严重逾期,我方将依法提起诉讼,请尽快处理。”——短短几十个字,像...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