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贷款逾期被起诉短信,是真是假?别慌,先看这几点!
你有没有突然在深夜刷手机时,一条短信跳出来:“您因贷款逾期已被正式起诉,请于3日内联系法院处理,否则将列入失信名单!” 那一刻,心跳是不是猛地一沉?手心出汗?脑子里瞬间闪过一堆念头:我确实借过钱,但...
“您因贷款长期逾期未还,已被正式起诉,案号XXXX,请尽快联系法院处理,避免强制执行!”
那一刻,心跳是不是瞬间加速?手心出汗?脑子里全是“完了完了,要坐牢了?”
别急,先深呼吸,这类短信现在满天飞,但90%以上都是吓唬人的“伪催收”套路,真正走司法程序的银行或金融机构,绝不会用一条简简单单的短信就通知你“被起诉”,今天咱们不讲法条堆砌,不整术语轰炸,就用最接地气的方式,给你掰扯清楚——这条短信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猫腻?你又该怎么应对?
先说结论:法院从不通过短信直接通知起诉!
真正的法律文书送达,必须走正规流程——比如邮寄《应诉通知书》《传票》,或者由法院工作人员上门送达,哪怕你是被告,也得在系统里查得到案号信息,而不是靠一条来路不明的短信提醒。
当你收到这种“已被起诉”的短信时,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短信来源是哪?
是106开头的平台号?还是私人手机号?甚至带链接让你“点击查看案情”?
→ 注意!法院没有对外群发短信的系统,更不会让你点链接查案件!
你最近真的严重逾期了吗?
如果只是晚了几天还款,或者刚逾期一两个月,银行一般还在内部催收阶段,根本没到起诉那一步。
起诉成本高、周期长,金融机构通常只对“失联+金额大+长期不还”的用户才会动真格。
短信里有没有具体信息?
比如法院名称、法官姓名、案号、开庭时间?如果没有,大概率是模板群发。
真正的司法通知,细节一定齐全,而且你可以通过“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或“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小程序核实。
这些短信大多来自第三方催收公司,或者是冒充催收的诈骗团伙,他们的目的很明确:
记住一句话:合法催收讲规则,违法催收靠吓唬。
别慌,按步骤来:
✅ 第一步:别回短信,别点链接,别打电话给发信号码
这些都是陷阱高发区,尤其是“回复TD退订”这种,反而暴露你在关注,可能引来更多骚扰。
✅ 第二步:自查贷款状态
打开你借款的APP或官网,查看还款记录和当前状态,如果确实逾期,了解欠款本金、利息、罚息明细。
✅ 第三步:主动联系正规机构
打官方客服电话(不是短信里的号码),确认是否存在诉讼风险,大多数平台在起诉前会多次电话、邮件通知,并给予协商空间。
✅ 第四步:保留证据,必要时报警
把可疑短信截图保存,向工信部举报(12321)或直接报警,如果是诈骗行为,警方可以追查源头。
李女士因为网贷逾期三个月,某天收到一条“XX市中级人民法院”发来的短信,称她已被起诉,需缴纳“保全金”5万元,否则将冻结所有银行卡并影响子女上学。
她吓得立刻准备转账,幸好女儿是学法律的,一眼看出破绽:
她们立即报警,最终查明是外包催收公司伪造法院名义施压,该机构被监管部门处罚,李女士也通过协商达成了分期还款协议,避免了更大损失。
👉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恐惧之下最容易犯错,冷静才是最强防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规定:
诉讼文书应当直接送达当事人;无法直接送达的,可邮寄或公告送达。不得仅以短信、微信等方式视为有效送达。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十三条:
催收人员不得使用恐吓、威胁、侮辱性语言,不得捏造司法程序信息误导债务人。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写恐吓信或以其他方式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可处拘留或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不信谣、不传谣、不自乱阵脚
真正的司法程序庄严而严谨,不会藏在一条群发短信里,别让情绪替你做决定。
主动沟通胜于被动承受
如果你确实有困难还不上,尽早和平台协商延期、分期或减免方案,很多机构愿意谈,就怕你“玩消失”。
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遇到虚假恐吓、骚扰电话,不是你“活该被骂”,而是对方违法,你有权投诉、举报,甚至反诉侵权。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债务可以协商,信用值得珍惜,但尊严和底线,谁也不能拿走。
你不是孤军奋战,有问题,找专业的人,走正确的路。
稳住,我们能赢。
“您因贷款长期逾期未还,已被正式起诉,案号XXXX,请尽快联系法院处理,避免强制执行!” 那一刻,心跳是不是...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