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天天收公安短信?别慌!先搞清这3个关键真相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半夜手机一震,打开一看是条“紧急通知”:“您因贷款长期逾期,已涉嫌诈骗,公安机关将依法立案,请立即还款,否则将采取强制措施!” 瞬间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这不是个例,最近越来越多...
最近不少朋友私信我,说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您在某平台的贷款已严重逾期,即将移交公安机关立案侦查,请立即还款,避免承担刑事责任。”
一看这消息,心都凉了半截——是不是真要坐牢了?警察马上上门了?家里人会不会受影响?
作为一个处理过上百起金融纠纷案件的律师,我今天必须跟大家掏心窝子地说一句:这类短信,90%以上是催收手段,不是法律文书,更不等于你已经触犯刑法。
但话说回来,也不能完全不当回事,关键是要分得清“吓唬”和“真实风险”之间的界限。
简单回答:一般不会。
我们国家对“刑事案件”的立案有非常严格的标准,贷款逾期本身属于民事债务纠纷,不是刑事犯罪,银行或网贷平台如果想追债,正常路径是起诉到法院,走民事诉讼程序。
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可能涉及刑事责任——那就是“贷款诈骗”。
什么叫贷款诈骗?比如你根本没打算还钱,用假身份证、伪造收入证明、虚构用途骗贷,金额较大,主观恶意明显,这才可能构成《刑法》第193条的贷款诈骗罪。
但如果你是因为失业、生病、家庭变故导致暂时还不上,哪怕拖了几个月,也不属于犯罪行为,平台可以催收、可以起诉、可以申请强制执行,但不能直接报警抓你。
收到“移交公安”的短信,第一反应不应该是恐慌,而是冷静判断:我有没有骗贷?有没有失联逃避?有没有转移财产?如果没有,那这条短信大概率是软性施压。
很多是第三方催收公司发的,正规平台把逾期账户委托给外包机构催收,这些机构为了让你尽快还款,往往会使用“加码话术”——
听着挺吓人,但仔细一查,没有落款、没有案号、没有具体承办单位,连个联系电话都是虚拟号码,这种,基本可以判定为违规催收。
根据《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和《民法典》相关规定,催收必须合法合规,不得恐吓、侮辱、骚扰他人,你有权要求对方停止不当催收,并向银保监会、互联网金融协会投诉。
虽然大多数“移交公安”是虚张声势,但以下几种情形,确实可能滑向刑事风险,必须高度重视:
被法院判决后仍拒不执行
如果平台起诉你,法院判你还钱,你明明有房有车有收入,却故意藏匿、转移财产,拒不履行,这就可能构成《刑法》第313条的“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多头骗贷,虚构资料
比如同时在5个平台用同一套假流水借款,借款时就没打算还,金额累计超过5万,这就可能涉嫌诈骗。
恶意失联,长期逃避
不接电话、不回信息、变更住址不通知,平台无法联系你,可能会怀疑你有逃废债意图,进而向公安机关报案(虽不一定立案,但会留下记录)。
我去年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小李,因创业失败欠了三个网贷平台共18万,逾期半年,某天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您的逾期行为已涉嫌诈骗,公安机关将于48小时内上门拘捕。”
小李吓得整夜睡不着,甚至想跑路,他老婆差点去筹高利贷还钱,后来找到我,我让他先把所有借款合同、还款记录、收入证明整理出来,结果发现:每一笔贷款都是实名认证,资料真实,借款用于开店,有转账凭证和店铺租赁合同。
我代表他向平台发函,声明其无诈骗故意,要求停止不当催收,同时协助他与平台协商分期方案,平台撤回“移交公安”通知,改为调解还款。
这个案子让我深刻意识到:普通人最怕的不是法律,而是对法律的误解。
最后我想说:
经济困难不可耻,逾期也不等于人品有问题,这个时代,谁还没个难的时候?
但我们要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不被情绪绑架,不被恐吓击垮。
真正的法律,从不用短信威胁你,它会在法庭上,静静等着你出庭答辩。
你不怕它,它就不 scary。
你懂它,它就是你的盾牌。
—— 一位陪你面对风雨的执业律师
收到贷款逾期将移交公安短信?别慌!先搞清这3个真相,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最近不少朋友私信我,说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您在某平台的贷款已严重逾期,即将移交公安机关立案侦查,请立即还款,避...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