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贷款逾期调查通知短信,是真是假?一招教你识破套路!
最近不少朋友私信我,说手机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您名下的贷款已严重逾期,现启动司法调查程序,请于24小时内联系客服处理,否则将上报征信并追究法律责任。”语气严厉、措辞吓人,搞得人心惶惶,有人吓得立刻打电...
你有没有接过这样的短信?半夜手机“叮”一声,一看:“您在XX平台的贷款已严重逾期,我方将于3日内向法院提起诉讼,请立即还款,避免影响征信及承担法律责任。”——短短几行字,信息密度高、语气强硬,瞬间让人心里一紧,不少人一看“起诉”俩字,血压都上来了,赶紧点开链接准备还款,生怕第二天家门口就贴了传票。
但冷静想想:这到底是正规催收,还是披着法律外衣的“恐吓式营销”?咱们不绕弯子,作为从业十几年的执业律师,我来帮你一层层拆解这类短信背后的真相,让你既不被吓住,也不掉以轻心。
说实话,这类短信里真正具备法律效力的,少之又少,很多所谓的“法务部”“风控中心”发来的通知,根本不是法院或律所的正式文书,甚至连债权人都不是,它们往往来自第三方催收公司,甚至是外包团队用自动化系统群发的“心理施压工具”。
法律上有个基本原则:起诉必须由债权人(出借人)或其合法授权代理人,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交书面诉状,并经法院立案受理后才算正式启动。
而一条短信,连个案号都没有,更别说原告、被告、诉讼请求这些基本要素,它能算“起诉”吗?当然不能!它最多算个“提醒”,甚至说白了——就是吓唬你。
但话又说回来,也不能完全不当回事,因为背后确实可能藏着真实的债务关系,如果你真欠了钱,哪怕对方现在没起诉,也迟早会走法律程序,关键是要分清:这是“合法催收”,还是“越界骚扰”?
看发送号码是不是官方渠道
正规金融机构或法院不会用个人手机号、虚拟号段(821开头的)发起诉通知,法院通知一定通过12368司法服务热线或EMS法院专递送达;银行或平台通常使用官方客服号(如95开头)。
查有没有具体信息
真正的法律文书会写明:借款合同编号、逾期金额、利息计算方式、拟起诉法院名称、联系人及工号等,如果短信只有“您已逾期”“即将起诉”这种模糊话术,基本可以判定为催收套路。
反向验证债务真实性
登录你当初借款的APP或官网,查看账户状态,也可以拨打平台官方客服核实是否存在逾期、是否进入诉讼流程,千万别通过短信里的链接操作!那很可能是钓鱼网站。
我去年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张先生收到一条“某消费金融公司法务部”发来的短信,称其贷款逾期8个月,将在72小时内起诉,要求立即支付本金加罚息共4.2万元。
张先生吓得不行,当天就想转账,幸好他多留了个心眼,打给我咨询,我们一查发现:第一,他确实在该平台借过钱,但早在第3个月就结清了,有完整还款记录;第二,发送号码是境外虚拟号;第三,该公司从未委托任何第三方发“起诉警告”。
后来我们向公安机关报案,查出这是黑产团伙利用信息泄露伪造的催收短信,张先生不仅没赔钱,还通过法律途径维护了名誉权。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情绪一上来,最容易犯错,越是紧张的时候,越要冷静核查事实。
也就是说,用虚假“起诉”短信骚扰你,不只是不道德,还可能违法!
面对“贷款逾期将起诉”的短信,我想送你三句话:
第一,别怕。没有法院传票,就没有真正的诉讼。
第二,别信。不核实就转账,等于把钱包交给陌生人。
第三,别拖。如果真有债务,主动沟通协商,比等到被起诉强一百倍。
法律从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但也绝不会纵容滥用催收手段的机构,你欠的钱,该还;但你的尊严和知情权,同样值得被尊重。
真正的法律,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不是用来制造恐惧的,当你学会用法律的眼光看问题,那些曾经让你夜不能寐的“起诉短信”,不过是一纸空文罢了。
——我是你的法律顾问老陈,下期我们聊聊“被暴力催收怎么办”,记得关注,别让焦虑替你做决定。
收到贷款逾期将起诉短信,是真是假?一招教你识破套路!,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接过这样的短信?半夜手机“叮”一声,一看:“您在XX平台的贷款已严重逾期,我方将于3日内向法院提起诉讼...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