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贷款逾期调查通知短信,是真是假?一招教你识破套路!
最近不少朋友私信我,说手机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您名下的贷款已严重逾期,现启动司法调查程序,请于24小时内联系客服处理,否则将上报征信并追究法律责任。”语气严厉、措辞吓人,搞得人心惶惶,有人吓得立刻打电...
最近不少朋友私信问我:“律师,我刚收到一条同程发来的短信,说我的贷款逾期了,还附了个链接让我赶紧还款,这到底是真的还是诈骗?”说实话,这种问题现在太常见了,随着在线旅游平台、出行服务平台纷纷接入金融产品,像同程、携程这类平台推出的“信用住”、“先享后付”、“分期购票”等服务早已普及,但随之而来的“伪逾期通知”也越来越多,今天我就用最接地气的话,带你理清这里面的门道。
首先得明确一点:不是所有带“同程”字样的短信都代表官方通知,很多人一看“同程”俩字就觉得靠谱,点开链接就填信息,结果钱没还成,个人信息先被套走了,真正的贷款逾期通知,不会通过短信直接附链接让你点击还款,更不会用“立即处理,否则影响征信”这种话术制造恐慌。
那怎么判断这条短信是不是真的?
我教你三步走:
第一步:看发送号码。
正规金融机构或平台的通知短信,通常来自官方短信号码(比如106开头的专属服务号),而不是一堆乱七八糟的数字组合,如果你收到的是+82、+65或者非106开头的号码,基本可以判定是仿冒。
第二步:不点链接!不点链接!不点链接!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真正的还款入口一定是在官方app内,比如你打开同程旅行App,在“我的”-“钱包”或“信用服务”里能找到相关账单,任何诱导你点击链接、输入身份证、银行卡、验证码的行为,99.9%是钓鱼。
第三步:主动查证。
别等着对方催,自己动手查,登录同程App,查看是否有未结清的信用订单;如果有使用过“先乘后付”“免押金入住”这类服务,检查是否因行程变更导致自动扣款失败,如果确实有欠款,系统会在App内明确提示,而不是靠一条短信吓你。
还有一种情况特别容易被忽略——你以为没借钱,其实已经“被贷款”了,比如你在订酒店时,页面弹出“开通信用住,免押金”,下面一行小字写着“同意《用户协议》即视为接受授信服务”,你随手一点“确认”,其实就已经签了一份小额信贷合同,一旦服务使用后未按时结算,就会触发逾期机制。
这时候很多人会慌:“会不会上征信?”
答案是:有可能,如果这个金融服务背后合作的是正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或银行,且合同中明确约定上报征信,那逾期记录是可能被报送的,但前提是——你真借了钱,而且平台履行了告知义务。
去年有个真实案例:杭州的李女士收到一条“同程旅行”发来的短信,内容是“您有一笔386元的贷款已逾期,请立即还款避免影响征信”,并附了一个二维码,她担心影响信用,扫码后进入一个高仿页面,输入了银行卡号和验证码,结果卡里5000多元被瞬间转走。
后来报警调查发现,这个号码根本不是同程官方渠道,所谓的“贷款”也不存在,骗子利用用户对平台的信任,伪造逾期通知实施诈骗,警方最终锁定一个位于境外的诈骗团伙,涉案金额超百万。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情绪一上来,脑子就容易短路,越是着急,越要冷静,真正的逾期不会只靠一条短信催收,更不会要求你立刻扫码还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六十七条:
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第五条规定:
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从事非法集资、欺诈等损害出借人或借款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依据《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二十五条规定: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他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支持或帮助,包括提供虚假信息、仿冒网站、发送诈骗信息等。
这些法律条文意味着:
朋友们,面对“贷款逾期”类短信,记住四个字:不信、不点、不慌、不贪。
不要因为一条短信就乱了阵脚,更不要在恐慌中交出自己的隐私,真正的债务不怕查,怕的是你稀里糊涂成了骗子的“提款机”。
如果你确实使用过平台的信用服务,建议定期登录App查看账单,设置还款提醒;如果从未开通却收到类似通知,果断拉黑号码,并向国家反诈中心(96110)举报。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信用值千金,但也得擦亮眼睛守得住。
你每一分谨慎,都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一位始终站在你这边的执业律师
同程发来贷款逾期短信,是真是假?一招教你识破套路、稳住阵脚,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最近不少朋友私信问我:“律师,我刚收到一条同程发来的短信,说我的贷款逾期了,还附了个链接让我赶紧还款,这到底是...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