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是怎么算的?搞懂这几点,再也不怕被多收钱!
发工资时发现到手的钱比预想少了一大截,心里嘀咕:“我明明月薪一万,怎么只剩七千?”或者年底报税时一头雾水,表格填了半小时还是不知道自己到底该交多少?别慌——今天咱们就来掰开揉碎讲清楚:税到底是怎么算的...
发工资时一看到账金额,心里咯噔一下——“怎么又少了这么多?”或者年底报税时一头雾水,填表像解谜?甚至开个小店,明明赚得不多,却总觉得交的税压得喘不过气?其实啊,不是你不会赚钱,而是你还没真正搞懂——税金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
别急,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把复杂的税务计算掰开揉碎讲清楚,不管你是上班族、个体户,还是自由职业者,这篇都能帮你理清思路,少交冤枉钱,合法合规地减轻负担。
很多人以为“收入多少就按比例扣税”,但现实没那么简单,我们国家的税种五花八门,常见的有个人所得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消费税等等,今天咱们重点聊大家最常遇到的——个人所得税和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因为这两项直接影响你的钱包。
你以为月入1万,税率就是10%?错!我国个税采用的是超额累进税率,就像爬楼梯,每一级对应不同的税率,而且还有“起征点”和“专项扣除”这些“减负神器”。
举个例子:
小李月薪12,000元,社保公积金每月扣1800元,专项附加扣除(子女教育+房贷)共2000元。
那他的应纳税所得额就是:
12,000(收入) - 5,000(起征点) - 1,800(社保) - 2,000(专项扣除) =3,200元
然后查税率表:
所以小李要交的个税是:
3,000 × 3% + (3,200 - 3,000) × 10% = 90 + 20 =110元
看到没?并不是12,000直接乘以税率,而是层层递进,还能各种“抵扣”,如果你从没填过专项附加扣除,可能每年白白多交几千块!
如果你是个体户、开网店、做设计接单,很可能涉及增值税,现在对小规模纳税人有优惠: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免征增值税!
比如老王开了一家小吃店,3月份营业额8万元,发票也开了8万,那他这个月不用交增值税。
但如果做到12万元呢?也不是全按12万来征,而是超出部分才交,目前征收率是1%(疫情期间延续政策)。
(12万 - 10万)× 1% = 200元
是不是比想象中低得多?关键是——一定要开发票、按时申报,否则免税资格可能被取消。
税收不是冷冰冰的数字游戏,而是国家给老百姓的“调节杠杆”,你越了解规则,就越能合理节税。
记住一句话:合法避税是智慧,偷税漏税是风险。
去年,杭州一位外卖骑手小陈,在朋友提醒下第一次尝试年度汇算清缴,他全年收入约9.6万元,平台没给他交社保,但他自己租房(每月1500)、还有一个上小学的孩子。
他在个税APP填报了:
结果系统显示:应退个人所得税2380元!
原来,平台预扣时按劳务报酬计税,税率偏高,但年度汇算时并入综合所得,加上专项扣除后,实际应纳税额远低于已预缴金额。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哪怕你是灵活就业人员,只要符合条件,就有权申请退税,不操作,等于主动放弃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
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明确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减免增值税等政策的公告》(2023年第1号)
自2023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对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含本数)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
明确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等七项可扣除项目及标准。
作为从业十几年的执业律师,我见过太多人因为不懂税而多掏钱,也见过有人因侥幸心理踩了法律红线,在这里我想强调三点:
说到底,懂税不是为了钻空子,而是为了让每一分付出都被公平对待,你努力赚钱的样子值得尊重,而让你的钱包更鼓一点,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权利。
下次发工资前,不妨打开个税APP看看——说不定,税务局正欠你一笔“意外之财”呢。
税金怎么算?搞懂这几点,再也不怕被多收!,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发工资时一看到账金额,心里咯噔一下——“怎么又少了这么多?”或者年底报税时一头雾水,填表像解谜?甚至开个小店,...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