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通讯录真的有用吗?被催收骚扰到崩溃,我该怎么办?
你有没有接到过这样的电话——一个陌生号码打进来,对方一开口就叫得出你爸妈的名字、知道你同事的联系方式,甚至还能说出你家小区的名字?更可怕的是,他们不是查户口的,而是来催你还钱的,你说我没欠钱啊,他说“...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种日子——手机一响,心就跳;一看短信,又是“还款提醒”“严重逾期警告”“将上报征信”……一条接一条,从早到晚,像定时炸弹一样炸得你坐立难安,更离谱的是,有些短信甚至带着威胁语气:“再不还钱,上门找你!”“联系你单位领导!”“冻结你所有账户!”……
别慌,今天咱们不谈恐惧,只讲真相。
作为一名执业多年的律师,我见过太多人因为一时经济困难陷入贷款逾期,结果被催收短信和电话轮番轰炸,心理防线彻底崩塌,有人因此失眠焦虑,有人冲动借新还旧掉进更深的坑,还有人稀里糊涂签了不利协议,越陷越深。
但我想告诉你一句扎心又真实的话:短信发得再多,也不等于法律生效。
这些催收短信,大多数是平台系统自动推送的“情绪施压工具”,目的是让你产生恐慌、快速还款,可问题是——它们真的合法吗?哪些能信?哪些可以直接无视?关键时候怎么保护自己?
先说结论:只要不是来自法院、仲裁机构或正规律师事务所的正式通知,绝大多数“催收短信”不具备法律效力。
真正有威力的,从来不是那条冷冰冰的短信,而是背后的合同约定、债务真实性以及合法催收程序。
举个最常见的场景:你在某网贷平台借了2万元,因失业连续3个月没还,平台开始每天发5-6条短信,内容包括“已移交法务”“即将起诉”“影响子女上学”等等,听着吓人吧?但仔细拆解:
面对频繁短信轰炸,第一步不是慌张还款,而是冷静核实三点:
这笔债务是否真实存在?
催收行为是否合法?
根据《民法典》第1032条,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隐私,催收若越过这条红线,你就有了反制的法律武器。
如果没有,那你现在面临的,大概率只是“心理战”。
这时候正确的做法不是躲,也不是盲目还,而是主动掌握节奏:
👉 建议你做三件事:
保存所有证据:把每一条短信截图、录音每一次电话沟通,尤其是带有威胁、辱骂内容的,全部存好,这是将来维权的关键。
书面回应一次:可以发一封正式告知函(哪怕手写拍照也行),写明:“本人已知悉债务情况,正在积极筹款,但请贵方停止非工作时间及频繁骚扰行为,否则将依法投诉至银保监会、互联网金融协会。”——这一招,往往能让催收收敛。
制定切实可行的还款方案:如果确实无力一次性还清,可尝试与平台协商分期、展期,甚至部分减免(特别是高息部分),合理协商≠逃避责任,而是理性解决问题。
我的当事人小李,去年因创业失败欠下多个网贷共计9万元,逾期后,每天收到超10条短信,最狠的一天凌晨两点还接到电话,对方声称“再不还钱就去老家贴大字报”,小李精神几近崩溃,一度想轻生。
我们介入后,第一件事就是帮他梳理所有债务:发现其中两家平台年化利率高达36%,远超法定上限;另有三家将其信息泄露给第三方催收公司,导致亲友频繁被骚扰。
我们立即向当地金融监管局、互联网金融协会提交投诉材料,并同步发起民事诉讼,主张:
法院判决确认部分债务无效,平台停止催收,并赔偿小李5000元精神抚慰金,更重要的是,小李终于从“被追杀”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沉默只会助长嚣张,依法维权才是出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32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13条:
催收人员不得使用恐吓、威胁、侮辱等不当语言,不得向无关第三人透露债务人信息。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5条:
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不得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LPR的四倍。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9条:
经营者未经消费者同意,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更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朋友,贷款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恐惧中失去判断力。
那些天天发来的短信,本质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博弈,它们希望你害怕、羞愧、冲动还款——但你要明白,真正的法律责任,从来不靠短信来界定。
面对催收,请记住五个字:稳住、查清、留证、沟通、维权。
你不是孤军奋战,只要你手中握着事实、证据和法律,哪怕现在负债累累,也能一步步走出泥潭。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
人生不怕慢,就怕站;不怕欠,就怕慌。
冷静下来,依法应对,你终会重获安宁。
—— 一名始终站在你这边的执业律师
贷款逾期天天发短信?被催收轰炸到崩溃,怎么办才不吃亏!,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经历过这种日子——手机一响,心就跳;一看短信,又是“还款提醒”“严重逾期警告”“将上报征信”……一条接...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