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了,催收短信怎么发才合法又有效?一招教你避开法律雷区
“您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上报征信、冻结账户、追究法律责任!”——短短一句话,信息量爆炸,情绪拉满,可你知道吗?这类看似“标准流程”的催收短信,稍有不慎,就可能踩中法律红线。 作为从业十几年...
朋友借钱迟迟不还,催了好几次都没动静;或者自己做点小生意,客户签了分期付款协议却突然“人间蒸发”?这时候,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发条短信提醒一下吧。
可别小看这一条短信,发得好,对方乖乖还款;发得不好,轻则激化矛盾,重则被告上法庭,赔钱道歉不说,还可能背上“骚扰”“侮辱”的帽子,今天我就从一个老律师的角度,跟你唠一唠:怎么发贷款逾期短信,既能达到催收效果,又能守住法律底线。
先说个真实案例,去年我接了个案子,当事人老张借了5万给亲戚做生意,约定三个月还清,结果到期没还,老张急了,连着三天每天发十几条短信:“再不还钱就去你家门口贴大字报!”“你老婆孩子我都查清楚了,别逼我曝光!”最后亲戚报警,派出所一查,这些短信被认定为“威胁恐吓”,老张不仅赔了精神损失费,还在调解书上写了道歉声明。
你看,本来是维权,结果反被维权,所以啊,催收不是比谁嗓门大,而是比谁更懂分寸。
那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短信不是吵架工具,哪怕你气得睡不着觉,发出去的每一条信息都得像法院传票一样冷静克制。
✅ 正确示范:
“您好,您于2024年3月5日向我方借款人民币3万元,约定还款日为6月5日,截至目前尚未结清,请于7日内联系处理,避免影响信用记录。”
❌ 错误示范:
“你还有脸不还钱?老子天天给你发短信你不回是吧?等着收律师函吧!”
前者是提醒,后者是挑衅。
一定要写明借款时间、金额、约定还款日、当前欠款余额等关键信息,模糊不清容易引发争议,也显得你不够专业。
别说“我要去你单位闹”“曝光你隐私”这种话,哪怕你说的是气话,一旦留下文字证据,对方随时可以起诉你侵犯名誉权或构成软暴力催收。
一天发几十条,哪怕内容再温和,也可能被认定为“骚扰”,建议:首次提醒后,间隔至少24小时再跟进一次,最多不超过三次有效沟通尝试。
2023年初,杭州一位个体户李某通过私人借贷平台借出8万元,借款人王某逾期两个月未还,李某着急,连续五天每天发送超过10条催收短信,内容包括:“你这种人就该进黑名单!”“我认识你领导,要不要打个电话聊聊?”甚至还把王某的名字和身份证号发到了朋友圈。
王某不堪其扰,向法院提起诉讼,主张李某侵犯其个人信息权和人格尊严,法院审理后认为,李某虽有债权基础,但公开他人身份信息、频繁发送带有贬损意味的信息,已超出合理催收范围,构成对王某人格权的侵害,判决李某赔偿精神抚慰金5000元,并在社交平台公开道歉。
这个案子给我们敲响警钟:有理不在声高,合法才是王道。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以下行为在催收过程中属于明确禁止:
换句话说,哪怕你是真正的债权人,也不能用违法的方式去实现合法的权利。
作为执业十几年的律师,我想告诉你一句话:真正有效的催收,从来不是靠吓出来的,而是靠专业和策略赢回来的。
发短信看似小事,实则是整个债务追索链条的第一步,它既是沟通的桥梁,也是证据的一部分,一条合规的短信,不仅能推动对方还款,还能在将来万一进入诉讼时,成为你“善意提醒、积极沟通”的有力佐证。
记住这三点:
如果你实在拿不准该怎么表达,不妨先打个草稿让我帮你看看——毕竟,少一条违法短信,就少一场官司的风险。
最后送大家一句我常挂在嘴边的话:
权利要用,但要用得体面;底线要守,更要守得清醒。
催收路上,愿你既不失锋芒,也不失温度。
贷款逾期了?短信怎么发才合法又有效?教你几招不踩雷!,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朋友借钱迟迟不还,催了好几次都没动静;或者自己做点小生意,客户签了分期付款协议却突然“人间蒸发”?这时候,很多...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