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信担保贷款逾期了,短信怎么发才合法又不失人情味?
咱们今天聊个特别实际的问题——农信担保贷款逾期了,银行或者担保公司到底该怎么发短信提醒?你可能觉得:“不就是发个催收短信嘛,写‘您已逾期,请尽快还款’不就完了?”可真没那么简单,发得不好,轻则惹人反感...
你有没有接过那种半夜响三遍的催收电话?或者凌晨五点突然弹出一条“再不还款就上门”的短信?语气生硬、措辞威胁,甚至带点恐吓意味——这种操作不仅让债务人心里发慌,还可能把催收方自己送进法律的“雷区”。
作为从业十几年的执业律师,我每天都会接到类似咨询:“张律师,我朋友贷款逾期了,对方天天发短信说要‘爆通讯录’,这算违法吗?”、“我们公司做小额贷,想发提醒短信,但怕踩线,该怎么写?”今天咱们就来聊点实在的——贷款逾期后,到底该怎么发手机短信,才能既达到提醒目的,又不触碰法律红线?
先说结论:发短信本身不违法,但内容一旦越界,轻则被投诉,重则构成侵权甚至涉嫌寻衅滋事。
很多人以为,只要欠钱,怎么催都行,错!《民法典》早就明确了“人格权保护”,你的手机号不是“公开战场”,催收信息也不能变成“精神骚扰”,真正专业的催收短信,讲究的是精准、克制、有温度。
那什么样的短信才算“专业”?我总结了一个“三不三要”原则:
而“三要”是:
举个正面例子:
【XX金融】尊敬的李先生,您于2024年3月申请的1.2万元消费贷,截至今日已逾期15天,当前应还本息合计12,860元,为避免影响信用记录及产生额外费用,请尽快通过APP或指定账户还款,如已处理请忽略,客服电话:400-XXX-XXXX,回复TD可退订。
你看,信息完整、语气平和、留有余地,这才是合规催收的“标准动作”。
反观那些满屏感叹号、动不动“后果自负”“全网曝光”的短信,别说债务人看了反感,监管部门查起来,平台也得吃罚单。
去年杭州有个案子特别典型,张先生因疫情失业,房贷逾期两个月,某第三方催收公司接连给他发了7条短信,其中一条写着:“再不还钱,明天就带着横幅去你单位楼下喊话,看你脸往哪搁!”
张先生当天就崩溃了,单位同事看到他接电话神色异常,开始议论纷纷,后来他确诊焦虑症,辞职就医,一纸诉状将催收公司告上法庭。
法院最终认定:该短信具有明显胁迫和羞辱性质,严重侵犯了张先生的名誉权和隐私权,判决催收公司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3万元,并公开道歉。
这个案子敲响了警钟——催收不是“比谁嗓门大”,而是“比谁更守规矩”。
《民法典》第1032条: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隐私权。
《民法典》第1024条: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13条:催收人员不得使用恐吓、威胁、侮辱等不当语言,不得频繁致电或发送短信干扰债务人正常生活。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可处拘留或罚款。
说到底,贷款逾期是经济问题,不该演变成心理战,真正的专业,不是逼人走投无路,而是在守住底线的前提下,帮对方找到出路。
对债权人来说,一条得体的短信,不仅能降低法律风险,还能提升品牌信誉;对债务人而言,收到一条理性提醒,也更容易激发还款意愿——善意的沟通,永远比粗暴的施压更有效。
下次你要是收到那种“再不还钱就让你社会性死亡”的短信,别慌,截图保存,直接向银保监会或互联网金融协会投诉。你有权被尊重,哪怕你正背负债务。
而如果你是催收方,手握债权,不代表可以践踏人格,真正的强者,从不用恐惧来证明自己的力量。
——张律 · 写于一个刚帮客户打赢催收侵权案的深夜
贷款逾期了,手机短信怎么发才合法又有效?催收话术该拿捏到什么分寸?,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接过那种半夜响三遍的催收电话?或者凌晨五点突然弹出一条“再不还款就上门”的短信?语气生硬、措辞威胁,甚...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