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短信怎么写才合法又有效?发错一句可能赔钱!
你有没有接过那种让人血压飙升的催收短信?“再不还钱就上门抓人!”“把你欠款名单发朋友圈曝光!”……语气像极了菜市场吵架的大妈,既吓人又离谱,可你知道吗?一条看似普通的逾期提醒短信,背后其实藏着法律红线...
你有没有接过那种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的催收短信?
“再不还钱就去你老家贴大字报!”
“已经上报征信,这辈子别想贷款了!”
“你老婆孩子我们都知道,别逼我们上门!”
说实话,这些话术不仅吓人,更可能是违法的。
作为执业十几年的律师,我见过太多因为一条短信引发的官司——客户觉得被侮辱,反手一个起诉,银行或第三方催收机构赔得底儿掉。
所以今天咱不讲大道理,就掏心窝子聊聊:贷款逾期后,到底该怎么发催收短信,才能既让借款人重视还款,又不踩法律红线?
很多人误以为催收越狠越有效,其实恰恰相反。
真正专业的催收短信,讲究的是“理性施压、留有余地”。
你可以催,但不能越界;你可以提醒后果,但不能制造恐慌。
举个例子:
❌ 错误示范:“你不还钱就是老赖,全家都跟着丢脸!”
✅ 正确写法:“尊敬的张先生,您尾号1234的贷款已逾期15天,当前欠款本金+利息共计¥8,670,根据合同约定,逾期将影响个人征信记录,并可能产生额外罚息,请您尽快处理,避免后续不利影响,如有疑问,请致电客服XXX。”
看到区别了吗?
前者情绪化、带人身攻击,属于典型的“软暴力”;后者客观陈述事实、引用合同依据、提示法律后果,既保持专业,又不失温度。
我在代理多起消费者维权案中发现,很多机构栽就栽在这三点上:
泄露隐私信息
比如在短信里写“我们已经联系您单位领导”“您住在XX小区X栋X单元”,这属于非法提供或公开他人个人信息,违反《民法典》第1034条。
威胁、恐吓、侮辱性语言
“上门泼油漆”“把你照片发朋友圈”这类话,哪怕只是开玩笑,一旦留下证据,就构成侵犯人格权,法院判赔几万块都不稀奇。
冒充公检法或政府机关
“本通知由XX市公安局金融监管科发出”——这是赤裸裸的违法行为,轻则行政处罚,重则涉嫌招摇撞骗罪。
记住一句话:催的是债,不是命;要的是钱,不是尊严。
如果你想自己写催收短信,不妨套用这个模板:
【平台名称】尊敬的[姓名]:
您于[时间]申请的[贷款产品]已逾期[天数]天,尚欠本金[金额]元,利息[金额]元。
根据双方签署的《借款协议》第X条,逾期将计入征信系统,并按日计收罚息(年化X%)。
建议您于[合理期限]前完成还款,以免影响信用及后续金融服务。
如有困难可拨打客服电话[号码]协商处理方案。
——[机构名称] [日期]
这套话术有几个妙处:
去年我接手一个案子,某网贷公司给客户发了这样一条短信:
“王先生,你再不还钱,我们就把你欠款的事告诉你老婆!别怪我们不讲情面。”
结果这位王先生刚离婚不久,前妻根本不知情,他觉得人格受到严重侵犯,直接起诉到法院。
庭审中,对方辩称“只是提醒”,但我们提交了短信截图、通话记录和心理诊断书(显示其出现焦虑症状),最终法院认定:该短信具有明显威胁性质,超出合理催收范围,侵犯原告人格尊严。
判决结果: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2.8万元,登报道歉。
法官当庭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极深的话:
“催收可以有力,但不能无德,法律保护债权,也守护每个人的体面。”
最后我想说句实在话:
催收不是战争,而是修复关系的过程。
借款人一时困难,不代表他不想还;你态度专业、语气克制,反而更容易唤醒他的还款意愿。
真正高明的催收,不是让人害怕,而是让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同时愿意主动解决问题。
下次发催收短信前,不妨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答案清楚了,路也就对了。
别忘了,法律从不支持“以恶制恶”。
合法、合规、合情、合理的催收,才是长久之道。
你有没有接过那种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的催收短信? “再不还钱就去你老家贴大字报!” “已经上报征信,这辈子别...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