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了,手机短信怎么发才合法又有效?催收话术该拿捏到什么分寸?
你有没有接过那种半夜响三遍的催收电话?或者凌晨五点突然弹出一条“再不还款就上门”的短信?语气生硬、措辞威胁,甚至带点恐吓意味——这种操作不仅让债务人心里发慌,还可能把催收方自己送进法律的“雷区”。...
你有没有接过那种语气生硬、措辞吓人、一看就让人火大的催收短信?
“再不还款,上门抓人!”
“已列入失信名单,后果自负!”
“最后警告,否则起诉到底!”
这些话术听起来是不是特别耳熟?可你知道吗——这类短信不仅容易激化矛盾,还可能踩到法律的红线,作为企业或金融机构,在商业贷款逾期后发送催收短信,看似是“小事”,实则处处是坑,发得好,能促还款、保关系;发得不好,轻则被投诉,重则惹官司。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商业贷款逾期后,究竟该怎么发催收短信,才能既合法合规,又真正起到催收效果?
很多人以为,催收就是要“狠”,语气越重越有效,但现实恰恰相反,根据《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即便是合法债权,催收行为也必须尊重债务人的基本人格权和隐私权。
举个例子:
你在催收短信里写:“张总,贵公司借款已逾期37天,请尽快安排还款,避免影响企业征信。”
这叫提醒。
但如果你写:“张xx,欠钱不还是孬种,再不还钱法院见,别怪我们曝光你!”
这就不是催收,这是威胁,甚至可能构成侮辱或诽谤。
催收的目的不是羞辱对方,而是推动还款。
我建议遵循“三有原则”:有依据、有温度、有路径。
有依据——明确告知逾期事实
“尊敬的客户,您于2024年3月5日在我司办理的100万元经营性贷款,截至今日已逾期15日,尚欠本金85万元及利息。”
数据清晰,来源可查,避免模糊指控。
有温度——用语专业且克制
别用“最后通牒”“立即清偿”这种命令式口吻,换成:“我们理解企业经营中可能遇到困难,如需协商还款方案,欢迎随时联系专属客户经理。”
一句话,能让对方感受到“我们是来解决问题的,不是来施压的”。
有路径——提供解决方案
短信结尾一定要附上联系方式,比如客服电话、客户经理微信、线上协商通道等。
“如需延期或分期,请致电010-XXXXXXX,我们将为您评估可行方案。”
这样的短信,既履行了催告义务,又保留了合作余地,还能为后续法律程序留下证据。
一旦踩雷,不仅催收无效,还可能被反诉侵犯人格权,赔钱又丢脸。
去年浙江有个案子特别典型,某小贷公司给一家餐饮老板发了十几条催收短信,其中一条写着:“再不还钱,明天带人去你店里贴大字报!”
老板正处在疫情后艰难复苏期,看到短信气得住院,后来他一纸诉状把公司告上法庭,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法院审理认为:该短信内容具有明显威胁性质,超出了合理催收范畴,构成对人格权的侵害,最终判决小贷公司赔偿精神抚慰金8000元,并公开道歉。
法官在判决书中写道:“债权受法律保护,但催收手段必须合法,不能以维权之名,行侵权之实。”
这个案子给所有放贷机构敲响了警钟:催收不是法外之地,每一条短信都可能成为呈堂证供。
这些不是摆设,而是实实在在的法律责任边界。
发催收短信,不是比谁嗓门大,而是比谁更专业、更有分寸。
一条好的催收短信,应该像一位冷静而专业的谈判代表:
👉 说清楚事实,
👉 留得住体面,
👉 给得出出路。
特别是在当前强调“优化营商环境”“保护市场主体”的政策背景下,金融机构和企业更应注重催收的合法性和人性化。
毕竟,今天的逾期客户,可能是明天的长期合作伙伴。
别让一条不当短信,毁掉一段本可以修复的关系。
下次发催收短信前,不妨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如果答案都是“是”,那这条短信,才真正称得上“有效”。
商业贷款逾期了,催收短信该怎么发才合法又有效?,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接过那种语气生硬、措辞吓人、一看就让人火大的催收短信? “再不还款,上门抓人!” “已列入失信名单...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