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收到法律告知短信,是真是假?下一步该怎么做才不吃亏?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某天手机突然弹出一条短信:“您已严重逾期,我方已启动法律程序,请于24小时内还款,否则将依法起诉并影响征信!” 一看这语气,火急火燎,还带着“法院”“立案”“冻结账户”之类的字...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深夜刷手机,突然一条短信跳出来:“您因贷款长期逾期未还,已被正式起诉,案号XXXX,请尽快处理,否则将影响征信并面临强制执行。”
那一刻,心跳是不是瞬间加速?手心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
别慌,我作为执业多年的律师,每天都会接到类似咨询,很多人一看到“起诉”两个字就乱了阵脚,要么破罐破摔不管不顾,要么慌不择路地东拼西凑还款,甚至被二次诈骗,冷静下来分析,大多数情况都有应对之策。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件事:一条短信 ≠ 法院已立案。
现在催收手段五花八门,有些是外包公司打着“已起诉”的旗号施压,实际根本没走法律程序;但也确实存在部分平台已完成起诉流程,通过短信通知你应诉,关键在于——你怎么判断这到底是“狼来了”,还是真的“狼已经进村”?
第一步:查证信息真伪
收到诉讼短信后,先别急着转账或联系所谓的“法务专员”,打开中国裁判文书网(https://wenshu.court.gov.cn)或“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小程序,输入短信里的案号、你的姓名和身份证号,查一下是否有对应的案件记录,如果查不到,那基本可以判断是催收话术升级版,吓唬人用的。
第二步:看短信来源是否正规
真正的法院通知不会通过普通短信平台发送,正规司法文书送达方式包括:邮寄纸质传票、电话通知、短信推送(通常来自12368全国法院统一送达平台)、或者在“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内消息提醒,如果你的短信来自一个手机号,比如106开头但不是12368,那就要警惕了。
第三校验点:有没有明确的法院名称和地址?
真实的诉讼通知一定会写明受理法院的全称、案由、开庭时间(或应诉期限)、承办法官及联系方式,如果短信里只有模糊的“某地法院”、“即将执行”这类话术,大概率是虚假恐吓。
也有人确实逾期太久,平台已经走完起诉流程,这时候怎么办?
记住三个关键词:回应、协商、止损。
即便真的被起诉,也不等于马上就被冻结账户或列入失信名单,法院立案后会依法送达应诉材料,你有权答辩、举证、申请调解,很多案件最终都是以“分期偿还+减免部分利息”达成和解,避免进入强制执行阶段。
更关键的是——不要失联!
很多借款人一逾期就换号码、搬住处,以为能躲过去,结果法院公告送达后直接缺席判决,败诉责任全担,后续查封银行卡、限制高消费接踵而至,悔之晚矣。
我去年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小王借了一笔8万元的消费贷,因失业断缴半年,收到多条“已起诉”短信,他吓得连夜借钱准备还清,结果转给一个自称“法院财务”的人,被骗走两万五。
后来我们帮他查了裁判文书网,发现根本没有立案记录,反而是那个收款账户已被多人举报,涉嫌诈骗,我们随即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并与贷款机构沟通,最终达成延期两年、月供减半的个性化还款协议。
这个案子让我深刻意识到:情绪失控,最容易被人钻空子。真正的法律程序讲证据、讲流程、讲权利保障,不会靠一条短信就把你逼入绝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八十八条规定:
“送达诉讼文书,应当直接送交受送达人……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公告送达。”
也就是说,法院必须依法完成送达程序才能开庭审理,不可能仅凭一条短信就认定你“已被起诉”。
《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规定: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
但这并不意味着债权人可以随意威胁、骚扰或虚构诉讼程序,若催收行为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构成恐吓、侮辱的,可依法追责。
银保监会发布的《互联网贷款管理办法》也明确要求:
金融机构及其合作方不得以“虚假诉讼”“立即报警”等不实信息误导借款人。
贷款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恐慌中做出错误决定。
当收到“已被起诉”的短信时,请务必做到:
✅不轻信:不轻易相信短信内容,尤其是涉及转账、验证码、点击链接的操作;
✅不逃避:保持通讯畅通,积极回应正规渠道的通知;
✅不冲动:别在压力下仓促还款或签署不利协议;
✅要查证:用官方平台核实案件真实性;
✅要求助:及时咨询专业律师或金融调解机构,争取最优解决方案。
最后我想说一句掏心窝的话:
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经济低谷,但法律的存在,不只是为了惩罚违约,更是为了在困境中给人一条体面走出的路。
你不是一个人在面对风雨,只要方法对,总有转圜余地。
别让一条短信,毁掉你翻身的机会。
贷款逾期收到诉讼短信,是真是假?下一步该怎么做才不吃亏?,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深夜刷手机,突然一条短信跳出来:“您因贷款长期逾期未还,已被正式起诉,案号XXXX,请尽...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