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北京银行贷款逾期短信别慌!是催收还是误判?教你三步冷静应对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深夜正准备休息,手机突然“叮”一声,一条来自北京银行的短信跳出来:“尊敬的客户,您在我行的贷款已逾期,请尽快还款,以免影响征信。”那一刻,心跳瞬间加速,脑子里一片空白——我什么时候...
某天手机突然“叮”一声,一条短信跳出来——“尊敬的客户,您在我司的贷款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采取法律手段……”
那一刻,心跳漏了一拍,手心开始冒汗,脑子里全是“完了完了,被记征信了?会不会上门?会被起诉?”
别急,先深呼吸,作为一名从业十几年的执业律师,我每天都会接到类似的咨询,今天我就用大白话、接地气的方式,告诉你:收到贷款逾期催收短信,到底该怎么处理?不装高深,不讲套话,只讲你能听懂、能用上的真东西。
不是所有催收短信都值得你立刻恐慌,很多短信看着吓人,其实只是标准化的模板群发,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冷静辨别信息来源和内容真实性。
👉合法合规的催收短信通常包含:
👉非法或违规催收短信往往有这些特征:
真正的金融机构不会用“抓人”“坐牢”这种话吓你,如果短信让你感到精神压迫,甚至影响正常生活,那它可能已经涉嫌违法。
先别急着还钱!很多人一看到“逾期”就慌忙转账,结果反而掉进骗子的圈套,正确的做法是:
我曾遇到一位当事人,收到“某某网贷”催收短信,说他借了8万不还,结果一查征信和APP,根本没这笔贷款——后来发现是有人盗用他的身份信息申请的,及时维权,避免了更大损失。
如果你确实逾期了,别逃避,现实点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我们也得讲究方式方法。
问问自己三个问题:
如果是暂时周转不开,完全可以主动联系平台说明情况,申请“宽限期”或“个性化分期”,很多正规机构都有“困难帮扶通道”,前提是你得主动沟通,而不是玩失踪。
从你收到第一条催收短信起,就要开始留痕!
怎么做?
合法催收只能针对借款人本人,不能骚扰亲属、同事,更不能泄露你的隐私。
我的当事人李女士,32岁,幼儿园老师,去年因为父亲做手术,临时借了某消费金融公司2万元,后来因单位拖欠绩效,导致连续三期未还。
她陆续收到几十条催收短信:“再不还款将通知你单位领导”“你的同事很快就会知道你欠钱不还”。
最狠的一次,她上班时接到陌生来电,对方直接说:“王老师,你们园长知道你信用破产了吗?” 李女士当场崩溃,一度想辞职躲债。
我们介入后,第一时间调取全部催收记录,发现该公司存在恶意泄露个人信息、虚构身份联系单位的行为,我们向银保监会提交投诉,并发出律师函,该公司道歉并停止不当催收,同时同意为李女士办理展期还款。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面对不当催收,沉默只会让对方变本加厉,依法维权,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民法典》第1032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13条
催收人员不得骚扰无关第三人,不得使用恐吓、威胁、侮辱性语言,不得向公众散布债务信息。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0条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
《商业银行信用卡监督管理办法》第68条
发卡银行不得对与债务无关的第三人进行催收,不得采用暴力、胁迫、欺诈等不当手段。
这些不是纸面条文,而是你手中实实在在的“盾牌”。
朋友们,贷款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在恐惧中做出错误选择。
有人因为一条短信删微信、换手机号、断亲离友;
有人冲动还款,结果越还越多,陷入“以贷养贷”的泥潭。
我想告诉你的是:
✅ 逾期不是犯罪,只是民事债务纠纷;
✅ 催收有权提醒,但无权羞辱你的人生;
✅ 你可以暂时没钱,但不能失去清醒的头脑。
面对催收短信,最聪明的做法是:
一查真假,二谈方案,三留证据。
该承担的责任不推,该守住的底线不让。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
“风浪再大,船只要稳住舵,终能靠岸。”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法律永远站在理性与尊严这一边。
——本文由【张律说法】原创撰写,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如你正面临类似困扰,欢迎私信咨询,我会尽力为你提供专业建议。
某天手机突然“叮”一声,一条短信跳出来——“尊敬的客户,您在我司的贷款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采取法律手...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