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撞死人怎么办?别慌,律师教你三步冷静应对,避免从司机变囚徒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普通的下班路上,一脚刹车没踩准,人生可能就彻底改变了? 现实中,很多人觉得“开车出事”是小概率事件,可一旦发生,尤其是撞到了人、甚至导致死亡,那种冲击不是一句“对不起”就能化解的,...
最近不少朋友私信问我:“律师,我莫名其妙收到一条短信,说我逾期不还贷款,已经涉嫌‘贷款诈骗’,要立案调查,这可怎么办?是不是真的犯法了?”
我能理解你那一刻的心跳加速——手机一震,冷冰冰的文字跳出屏幕:“因您长期逾期未还款,已涉嫌贷款诈骗,公安机关即将立案侦查,请立即处理!”
这种短信乍一看,像极了官方警告,语气严厉、措辞吓人,很容易让人瞬间慌乱,甚至一边道歉一边赶紧转账“解决问题”,但我要告诉你:绝大多数这类短信,都是假的!是披着法律外衣的心理操控术。
我就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帮你拆解这个套路,教你三步稳住阵脚,既保护钱包,也守住尊严。
我到底有没有申请过这笔贷款?
很多人根本没借过钱,却收到“逾期”通知,这时候就要警惕了——你的身份信息可能被冒用了。
这个号码是银行或正规机构发的吗?
正规金融机构从不会用个人手机号、非官方短号(8213开头)发送涉及法律责任的通知,真正的催收或风控提醒,一般通过官方客服号、APP站内信或书面函件送达。
短信里有没有让你扫码、点链接、转账?
一旦出现“点击链接还款”“扫码解除嫌疑”“缴纳保证金免于起诉”,基本可以断定是诈骗,真警察不会在网上办案,更不会让你转账“自证清白”。
记住一句话:真正的法律程序,从来不会靠一条短信就定你罪。
如果你确实有过贷款,但不确定是否逾期,或者怀疑信息被盗用,现在要做的是:
✅ 打开该贷款平台的官方App,登录账户查看还款状态;
✅ 拨打银行或平台官方客服电话(不是短信里的号码),人工核实;
✅ 如果发现身份被冒用,立刻向平台举报,并向公安机关报案,保留回执。
特别提醒:有些非法网贷平台本身就不合规,打着“放款快”的旗号诱导你借款,之后暴力催收、伪造法律文书恐吓你,这类平台本身就游走在违法边缘,所谓的“涉嫌诈骗”更是无稽之谈。
遇到这种恐吓短信,千万别删!
截图保存短信内容、时间、发送号码,并记录是否伴随电话轰炸、P图通缉令、群发亲友等行为。
这些都将成为你维权的重要证据,如果对方持续骚扰,甚至冒充公检法,你可以直接拨打110或前往属地派出所报案,控告其涉嫌诈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等多项罪名。
我去年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小李是个刚毕业的程序员,某天他收到一条短信:“您在某某贷平台借款5万元逾期未还,已构成贷款诈骗,警方将在48小时内上门抓捕。”
小李吓得整晚睡不着,差点按对方要求转账2万“保证金”,幸好他多留了个心眼,打电话给平台客服,结果被告知:系统查无此人,从未审批过这笔贷款。
我们调取了IP地址和注册信息,发现有人用小李的身份信息伪造材料申请贷款,最终我们协助他报警,警方顺藤摸瓜端掉了一个盗卖公民信息、伪造贷款合同的黑产团伙。
小李没有背锅,反而成了打击网络诈骗的关键证人。
这个案子让我深刻意识到:恐惧是骗子最好的帮手,而清醒和行动才是你最强的盾牌。
根据我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贷款诈骗罪成立的前提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骗取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且数额较大。
请注意关键词:
🔹 “非法占有为目的”——你得主观想骗钱;
🔹 “虚构事实”——比如伪造收入证明、虚假抵押;
🔹 “骗取贷款”——必须是通过欺骗手段获得资金。
而现实中,很多人只是暂时无力偿还,或者对合同条款理解不清,这属于民事借贷纠纷,根本不构成刑事犯罪,把民事违约说成“诈骗”,是典型的混淆视听、施加心理压迫。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明确规定: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可处拘留或罚款,那些狂轰滥炸的催收短信,早已踩了法律红线。
面对“涉嫌贷款诈骗”的短信,你要明白:
👉 这不是判决书,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战;
👉 逾期不等于犯罪,欠债不还属于民事责任,不是刑事责任;
👉 真正的司法程序严谨复杂,绝不会通过一条短信就宣布你“已被立案”。
我的建议很简单:
一不信、二不慌、三核实、四留证、五举报。
你不需要立刻道歉,也不必急于“摆平”,法律站在理性的一边,而你的冷静,就是最有力的反击。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最大的安全感,来自你知道自己没做错什么,以及你知道该怎么保护自己。
我是张律,一名始终站在普通人这边的律师。
下次再收到这种吓人短信,记得深呼吸——你,一点都不孤单。
最近不少朋友私信问我:“律师,我莫名其妙收到一条短信,说我逾期不还贷款,已经涉嫌‘贷款诈骗’,要立案调查,这可...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