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说贷款逾期了?别慌!先搞清这3件事,避免被套路坑惨
你有没有收到过这样的短信?“尊敬的客户,您在瑞星优品平台的贷款已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并面临法律追责。”——短短几十个字,瞬间让人心里一紧,心跳加速,甚至手心冒汗,尤其是当你明明记得自己还了...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种场景?凌晨一点,手机“叮”一声响,一条短信跳出来:“尊敬的客户,您在我行的贷款已逾期XX天,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并可能被起诉。”
那一刻,心猛地一沉,手心冒汗,脑子里全是“完了完了,这下要上黑名单了”。
但先别急着崩溃,我见过太多人因为一条短信乱了阵脚,结果越补窟窿越大,作为从业十几年的律师,今天我要告诉你:贷款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自己到底在怕什么。
很多人看到“逾期”两个字就开始慌,立马打电话给催收人员求情,甚至东拼西凑借钱还上,但你知道吗?很多所谓的“紧急通知”,其实是催收流程里的“心理战”第一步。
真正该做的,是冷静下来做三件事:
核实这笔债务是否真实存在
打开你的银行APP或贷款平台,查清楚这笔借款的合同编号、放款时间、应还金额,有些短信是第三方催收公司发的,内容真假难辨。
确认逾期天数和宽限期
不是所有逾期都会立刻上征信,很多银行有3-5天的宽限期,尤其是首期还款,别被“已上报征信”吓住,先看合同里怎么写的。
保留所有沟通记录
短信截图、通话录音、微信聊天都保存好,将来万一有争议,这些就是你的“护身符”。
最危险的情况是什么?是你为了还A平台的钱,去借B平台的贷款,结果B也逾期,C又来催……最后陷入“以贷养贷”的恶性循环。
我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小林,原本只是信用卡逾期三千块,结果为了还钱借了网贷,又被诱导做了“债务重组”,签了一堆空白合同,最后欠款滚到15万,天天接到威胁短信:“再不还钱就上门抓人”、“把你孩子学校曝光”。
任何威胁你人身安全、名誉、家庭隐私的催收行为,都是违法的!
去年,我的当事人张先生收到某消费金融公司的短信:“您的贷款已逾期90天,即将移交公安机关处理。”他吓得睡不着觉,差点去借高利贷还钱。
我们介入后发现:
第一,这家公司根本没有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二,所谓“移交公安”是典型的恐吓话术——民事借贷纠纷不会直接构成刑事案件;
第三,他们的催收外包公司用多个号码轮番发送类似短信,构成骚扰。
我们向银保监会投诉,并发出律师函,该公司停止骚扰,同意分期还款,且不再上报征信新增不良记录。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法律从不保护滥用权力的一方,哪怕它穿着“金融机构”的外衣。
《民法典》第六百七十六条: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的,应当按照约定或者国家有关规定支付逾期利息。
→ 意思是:你可以逾期,但得付利息,不是直接坐牢。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十三条:不得使用“恐吓、威胁、辱骂”等不当方式催收。
→ 发短信说“抓你”“曝光家人”,已经违法。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任何组织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
→ 催收公司拿你通讯录群发短信?侵犯隐私!
这些法条不是摆设,是你对抗不公的武器。
贷款逾期不是世界末日,它更像一场“财务感冒”,需要对症下药,而不是病急乱投医。
真正的解决之道,从来不是靠恐慌下的盲目还款,而是:
✅ 查清事实
✅ 分析合同
✅ 合理协商
✅ 必要时拿起法律武器
你要相信,法律存在的意义,就是保护那些暂时跌倒却依然想站起来的人。
所以下次再看到那条“刺眼”的短信,深呼吸,对自己说一句:
“我知道我在哪一步,我知道我该怎么办。”
这才是成年人面对危机时,最体面的姿态。
本文由执业律师原创撰写,旨在普及法律常识,不构成具体法律建议,如遇实际问题,请咨询专业律师。
贷款逾期短信炸了?别慌,先搞清这3件事,避免被连环套拖垮!,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经历过这种场景?凌晨一点,手机“叮”一声响,一条短信跳出来:“尊敬的客户,您在我行的贷款已逾期XX天,...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