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贷款逾期短信就慌了?别急,先分清是催收还是诈骗!
你有没有接过这样的短信? “尊敬的客户,您在XX平台的贷款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上报征信并采取法律措施。” 或者更吓人一点:“因您长期拖欠贷款,我司已向公安机关报案,案号XXXX,请速联系...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深夜刷手机时,突然弹出一条短信:“尊敬的客户,您在xx平台的贷款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并面临法律诉讼!”短短几十个字,瞬间让你心跳加速,冷汗直冒,点开一看发件号码五花八门,有的带“+852”,有的是一串看不懂的数字组合,可内容却写得煞有介事,连你的姓名、身份证尾号甚至借款金额都“精准”命中。
这时候,你是立马打电话过去问清楚?还是赶紧登录APP查看账户?亦或直接转账“平事”?我告诉你,先别慌,更别动手转账——这很可能不是真正的逾期通知,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软暴力”骚扰,甚至是披着合法外衣的诈骗陷阱。
作为一名执业多年的律师,我处理过太多类似的咨询案例,很多人不是真的没还钱,而是被虚假信息误导,一步步掉进对方设好的圈套里,今天我就来跟你好好掰扯一下:当收到所谓“贷款逾期”短信时,到底该怎么应对?哪些是合法催收?哪些是违法骚扰?我们又该如何保护自己的权利?
咱们得搞清楚一个基本逻辑:正规金融机构或持牌网贷平台,在催收过程中必须遵守严格的法律规定,不能随意发送恐吓性、侮辱性或虚假内容的短信。
如果你确实借了钱并且逾期了,平台可以提醒你,但措辞必须文明、信息必须真实,比如应明确注明贷款机构名称、合同编号、实际欠款金额,并提供合法的还款渠道和申诉方式,而那些满屏感叹号、“不还就起诉”、“拉黑征信”、“上门抓人”的短信,99%都涉嫌违规甚至违法。
更离谱的是,有些人压根就没在这平台借过钱,却被精准“点名”逾期,这种情况极可能是你的个人信息被泄露后,被不法分子用来实施精准诈骗,他们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你的姓名、电话、身份证等信息,再伪造一份“逾期记录”,目的就是吓唬你,诱导你点击钓鱼链接、下载恶意APP,或者直接向“客服”转账“解冻资金”。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那怎么判断这条短信是不是真的?”很简单,三步走:
还有一个关键点很多人忽略——即使你真逾期了,也不代表对方可以无底线骚扰你,根据《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电话轰炸、群发侮辱性短信、冒充公检法等方式进行催收,尤其是把你的债务信息透露给无关第三人(比如家人、同事),更是严重的侵权行为。
以案说法:
去年,我的当事人张先生就遭遇了这样一件事,他在某消费金融公司有一笔小额贷款,因临时周转困难逾期了12天,本想着尽快筹钱归还,结果从第三天起,手机开始不断收到“紧急通知”:“您的行为已构成恶意透支,公安机关即将立案!”、“今日下午4点前未还款,将派遣法警上门执行!”最让他崩溃的是,他母亲也收到了类似短信,称“家属需承担连带责任”。
张先生吓得立刻联系对方提供的“客服”,准备一次性结清,好在他多留了个心眼,先打给我咨询,我们一查发现:这些短信并非来自该金融公司的官方渠道,所谓的“法警执行”更是子虚乌有,后来经警方介入调查,发现是一个第三方催收外包公司在使用自动化软件批量发送恐吓短信,已被依法查处。
张先生通过正规渠道完成了还款,同时向银保监会投诉了该公司的违规催收行为,获得了书面道歉和赔偿,这个案子让我深刻意识到:面对催收,情绪稳定比什么都重要,越是慌乱,越容易落入陷阱。
法条链接:
律师总结:
收到“贷款逾期”短信,别第一反应就是认错或恐慌,冷静下来做三件事:核实真伪、保留证据、依法维权,如果是虚假信息或骚扰,果断截图报警;如果是真实逾期,也请通过正规渠道沟通解决,绝不屈服于任何形式的“心理压迫”。
法律永远站在理性与尊严这一边,你有权被尊重,也有权知道真相,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最大的安全感,不是马上还钱,而是知道自己没有被骗。
下次再看到那种“不还就坐牢”的短信?不妨冷笑一声:
“哟,吓我?我律师刚说了,你这已经违法了。”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深夜刷手机时,突然弹出一条短信:“尊敬的客户,您在xx平台的贷款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