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夫贷款逾期短信频繁轰炸我?我的手机号到底算谁的债务联系人?

金融债务33秒前1

我收到一位女士的私信,她说自己离婚快两年了,生活早已归于平静,可就在上个月开始,她的手机突然频繁接到银行和网贷平台发来的催收短信:“您丈夫名下的XX贷款已逾期,请尽快还款!”、“紧急通知:XX先生贷款违约,可能影响征信,请立即处理!”

她一头雾水——这人早不是她丈夫了,名字、身份证号、借款合同上都跟她毫无关系,怎么偏偏她的手机号成了“重点联络对象”?

前夫贷款逾期短信频繁轰炸我?我的手机号到底算谁的债务联系人?

更让她崩溃的是,这些短信不仅白天来,凌晨两点也照常轰炸;有些甚至用“涉嫌金融诈骗”“将上报公安”等字眼恐吓她,她不敢接陌生电话,生怕被误认为共犯;孩子在学校家长群也被议论“某某妈妈是不是欠钱不还”,心理压力大到整夜失眠。

这不是个例,很多人在离婚后才发现,自己的手机号仍被前任配偶绑定为“紧急联系人”或“预留通讯方式”,一旦对方借贷违约,自己就成了无辜的“连坐者”。

那问题来了——
他们凭什么能用我的号码?我又有没有权利让他们停下?


以案说法|她被前夫贷款牵连三年,律师一纸函件终结噩梦

李女士与前夫2019年协议离婚,当时双方约定“各自名下债务由各自承担”,但直到2023年初,她开始陆续收到多家金融机构的催收短信和电话,原来,前夫在2021年起陆续申请了多笔消费贷、信用贷,均预留了李女士现用手机号作为“联系人”。

起初她尝试联系平台说明情况,但客服回应千篇一律:“我们只负责通知,是否还款是借款人责任。”有的平台甚至反问:“你们不是夫妻吗?难道不该互相提醒?”

无奈之下,李女士委托我们介入,我们第一时间向涉及的6家金融机构分别发送《关于停止对非债务人进行不当催收的法律告知函》,明确三点:

  1. 李女士与借款人已无婚姻关系;
  2. 其未签署任何担保或共同借款文件;
  3. 持续骚扰构成对其人格权及通信自由权的侵犯。

一周内,所有平台停止联系,并书面致歉,其中两家因存在过度催收行为,已被监管部门立案调查。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你没有义务替别人背债,更不该为别人的失信买单。


法条链接|你的权益其实早有法律护航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以下条款为你撑腰:

  • 《民法典》第1064条:夫妻共同债务需“共签共认”或用于家庭共同生活,单方举债且未用于共同生活的,不属于共同债务。
  •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3、15条:处理他人个人信息必须取得同意;个人有权要求停止处理其信息。
  •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13条:不得对无关第三人进行骚扰、恐吓、侮辱,严禁冒充司法人员催收。
  •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多次发送淫秽、恐吓或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可处拘留或罚款。

换句话说,哪怕你曾经是“配偶”,只要没签字、没用钱、没承诺还款,你就不是债务人,而平台明知你是非债务人却持续骚扰,已经涉嫌违法。


律师总结|三步自救,守住你的清白与安宁

如果你正遭遇类似困境,请记住这三个关键动作:

第一步:收集证据
保存所有短信、通话记录、微信截图,尤其是带有威胁性语言的内容,时间、频率、内容越完整越好。

第二步:正式声明
向相关金融机构发送书面声明(可通过律师函形式),说明你与借款人身份关系、无共同债务事实,并要求立即停止对你的一切联系。

第三步:举报维权
若对方拒不改正,立即向银保监会、地方金融监管局、工信部(针对短信轰炸)投诉,必要时提起人格权纠纷诉讼,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最后我想说一句掏心窝的话:
离婚不只是签个字、分个财产,更要彻底切断那些看不见的情感与信息捆绑,你的手机号,是你私人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别让一段结束的关系,变成一场永不停歇的骚扰。

你不必忍耐,也不该沉默。
法律站在你这边,只要你愿意开口。


本文由【婚姻与金融法律观察】原创发布,转载请联系授权,文中案例已做隐私化处理,如有相似处境,建议尽早就医——不对,是尽早就询律师。

前夫贷款逾期短信频繁轰炸我?我的手机号到底算谁的债务联系人?,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

分享举报
逾期单在哪里开?逾期后如何正确处理?
« 上一篇2分钟前
×
12
2025 10

前夫贷款逾期短信频繁轰炸我?我的手机号到底算谁的债务联系人?

我收到一位女士的私信,她说自己离婚快两年了,生活早已归于平静,可就在上个月开始,她的手机突然频繁接到银行和网贷...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