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贷款逾期短信别慌!是真是假?一招教你识破套路,守住钱包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深夜刷手机,突然一条短信跳出来:“尊敬的客户,您在我司的贷款已连续逾期3期,剩余本金XX万元,请立即还款,否则将上报征信并启动司法程序。” 心跳瞬间加速,手心冒汗——我什么...
你有没有突然收到一条短信,说你某笔贷款已经严重逾期,账户即将被冻结,征信马上要拉黑,还附带一个链接让你赶紧点进去处理?更吓人的是,短信里连你的名字、身份证后几位都写得清清楚楚,这时候你是立马点开链接还款,还是先冷静下来想想——这到底是不是真的?
我就以一名执业多年的律师身份,跟大家掏心窝子聊聊:那些打着“贷款逾期”幌子的诈骗短信,到底有哪些套路?它们是怎么一步步把你绕进去的?更重要的是,我们普通人该怎么识别、怎么应对、怎么保护自己?
冒充正规平台,伪造官方口吻
这类短信往往模仿银行或知名网贷平台(微粒贷”“借呗”“京东金条”)的语气,用词正式,甚至带上“系统自动发送”“最后通知”这类字眼,制造紧迫感。“【xx金融】用户张*,您尾号****的借款已逾期7天,将上报央行征信,请立即登录处理:xxx.xx/xxxx”。
看似专业,实则漏洞百出——真正的金融机构绝不会通过短信附链接让你直接操作还款!
精准信息诱导,让你放松警惕
诈骗分子可能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了你的部分个人信息,比如姓名、手机号、甚至曾申请过的贷款平台名称,他们把这些信息塞进短信里,让你觉得“这人怎么知道我?”从而降低防备。
但请注意:哪怕他说对了你的名字和贷款平台,只要链接不是官方App内的操作页面,一律视为可疑!
伪造“征信警告”和“法律追责”
很多短信会提到“已移交法务部门”“将启动诉讼程序”“影响子女上学就业”,利用人们对征信和法律后果的恐惧心理,逼你快速点击链接“解决问题”。
任何法律程序都有严格流程,不可能一条短信就判你“失信”,更不会让你在网页上“一键解冻账户”。
诱导下载恶意APP或填写银行卡信息
链接点进去,可能是仿制的登录页面,要求你输入身份证、银行卡号、验证码;或者提示你“账户异常”,需下载某个“安全控件”或“修复软件”,一旦你照做,银行卡里的钱可能瞬间被转走,或者手机被植入木马,后续损失难以估量。
去年年底,杭州的李女士收到一条短信:“您在‘某安普惠’的贷款已逾期90天,即将起诉,请立即处理。”短信中不仅写了她的全名,还提到了她三年前确实申请过的一笔小额贷款(早已结清)。
她一开始没当回事,可第二天又接到“客服”电话,自称是“法务部专员”,语气严肃,还报出了她的身份证后四位,对方说,只要缴纳8000元“信用修复金”,就能撤销起诉记录。
李女士慌了,正准备转账时,想起之前看过警方反诈宣传,便打给该平台官方客服核实,结果被告知:公司从未发过此类短信,也不存在“信用修复金”这一说法,她随即报警,警方查实这是一个典型的“冒充贷款机构+精准信息+恐吓话术”的组合诈骗案。
事后李女士后怕不已:“要不是多问了一句,卡里的五万块就没了。”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最高可判十年以上。
《网络安全法》第四十四条明确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提供个人信息,那些买卖公民数据、用于精准诈骗的行为,同样构成犯罪。
银保监会多次发布提示:正规金融机构不会通过短信链接要求客户进行还款操作,也不会以“影响征信”为由索要钱财或验证码。
作为一名天天和合同、证据、法庭打交道的律师,我想告诉你:面对“贷款逾期”短信,记住这三句话就够了:
✅第一句:凡带链接的“逾期通知”,一律不点!
真正的还款提醒只会出现在官方App、微信公众号或官网后台,从不靠一条短信加链接搞定。
✅第二句:凡是威胁“起诉”“坐牢”“影响孩子”的,基本是骗子!
合法催收讲程序、留痕迹、受监管,不会在电话里吓唬你,真正的法律文书是邮寄或电子送达,不是口头恐吓。
✅第三句:不确定时,主动找官方渠道核实!
打开你贷款平台的App,查看还款状态;拨打官方客服电话(注意不是短信里的号码),确认是否有逾期,宁可多花两分钟,也不要拿一辈子积蓄去赌。
说到底,这些骗局之所以能得逞,靠的不是技术多高明,而是利用了人性中的恐惧和焦虑,越是着急的时候,越要冷静。真正的危机从不会藏在一条短信里,而真正的解决办法,也从来不需要你点开陌生链接。
保护好自己的信息,守好自己的底线,你才是自己财务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收到贷款逾期短信别慌!这些套路正在盯上你的钱包,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突然收到一条短信,说你某笔贷款已经严重逾期,账户即将被冻结,征信马上要拉黑,还附带一个链接让你赶紧点进...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