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逾期催收短信别慌!这可能是新型诈骗,教你一眼识破套路
你有没有突然收到一条短信,写着:“尊敬的客户,您名下贷款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上报征信并采取法律措施!”?紧接着心跳加速,赶紧翻银行App核对账单——结果发现压根没这笔贷款,别急,这不是你记错...
最近老张半夜三点被一条短信惊醒:“尊敬的客户,您尾号8821的贷款已严重逾期,账户即将被冻结,征信拉黑倒计时48小时,请立即登录处理,否则将移交法务部门并追究法律责任。”
他猛地坐起来,心跳加速——可自己明明上个月就还清了啊!
像老张这样的情况,我作为执业十几年的律师,见得太多了,这类“贷款逾期”短信,早已不是简单的提醒通知,而是披着合法外衣的情感操控术、心理压迫术,甚至是一场精心设计的信息诈骗。
我就用最接地气的话,给你扒一扒这些短信背后的“七寸”,让你以后一看就知道是真是假,不被吓破胆,更不会稀里糊涂掉进坑。
首先划重点:真正的金融机构不会通过短信直接威胁你“移交法务”“冻结账户”“影响子女考公”。
正规银行或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一旦出现逾期,流程非常规范:
而你现在手机里那些“倒计时”“拉黑征信”“上门抓捕”的短信,90%以上来自所谓的“信息科技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说白了就是买你数据的中间商,连债权人都不是,哪来的资格追债?
更离谱的是,有些号码伪装成106开头的“官方短信号段”,点进去链接还是个高仿官网,输入身份证和银行卡后,钱没还成,反被转走几千块。
这叫什么?这叫冒用身份+诱导欺诈,已经涉嫌刑事犯罪。
很多人问:“我又没借过网贷,怎么天天收到这种短信?”
答案很扎心:你的个人信息,在黑市上早就明码标价。
比如你去年注册过某个APP,填过手机号、身份证、工作单位;或者点过一个测额度的小程序,授权了通讯录……这些动作,都可能成为数据泄露的入口。
一些非法平台把用户数据打包卖给“催收产业链”,哪怕你只是“潜在客户”,也会被列入“催收名单”,他们不在乎你还了没还,只要吓住你,让你主动联系,就有机会诱导你再次借贷、支付“解冻费”“保证金”。
这不是催收,这是精准的心理战。
别急着打电话,也别慌着点链接,冷静下来,按下面三步操作:
如果你确实有逾期,也别怕,可以主动联系官方客服协商分期、展期,现在国家鼓励“柔性催收”,合法债务也可以谈。
但前提是——只跟持牌机构谈,不跟“神秘人”谈。
我去年代理过一个案子,李女士收到一条“微粒贷逾期”短信,显示她欠款1.8万元,不处理将影响孩子上学。
她吓得赶紧点链接,跳转到一个长得跟微信钱包一模一样的页面,提示需缴纳“征信修复保证金”5000元才能恢复账户,她交完后,对方又说系统异常,还需再付2万元“风控解冻金”。
幸好她女儿发现不对劲,拉她来咨询我,我们一查腾讯官方渠道,根本没有任何逾期记录,后来报警,顺藤摸瓜端掉了一个跨省诈骗团伙。
这个案子最后判了三年半,主犯以诈骗罪定罪,但更多人没这么幸运,被骗后羞于启齿,只能自认倒霉。
这些不是纸面条文,是你维权时最锋利的武器。
最后我想说一句掏心窝子的话: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最大的风险不是负债本身,而是你对规则的无知和对恐惧的屈服。
贷款可以逾期,但人生不能“误入歧途”。
面对催收短信,你要学会用理性对抗情绪,用法律武装自己。
👉 真正的债务不怕沟通;
👉 真正的机构不会恐吓;
👉 真正的权利,永远掌握在清醒的人手里。
下次再收到那种“倒计时48小时”的短信?
别慌,冷笑一声,截图,举报,然后该吃吃该喝喝——你的人生,轮不到一条短信来定义。
我是王律师,专注金融纠纷十余年。
如果你正在被催收困扰,欢迎留言,我能给的不只是建议,更是底气。
最近老张半夜三点被一条短信惊醒:“尊敬的客户,您尾号8821的贷款已严重逾期,账户即将被冻结,征信拉黑倒计时4...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