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贷款逾期短信别慌!可能是诈骗,也可能是你的信息被冒用了
你有没有突然在深夜刷手机时,一条短信冷不丁跳出来——“您在XX平台的贷款已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那一刻,心跳是不是猛地一沉?手心出汗,脑子里瞬间闪过:“我什么时候贷过款?我没借钱啊!”...
“尊敬的客户,您名下的XX贷款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并追究法律责任!”——那一刻,心跳是不是猛地一沉?尤其当你明明没借过这笔钱,甚至连那家平台听都没听过,这种突如其来的“债务通知”,简直像一记闷棍砸在头上。
别急着自责或慌乱,先冷静下来,现在这类“冒充贷款平台”的诈骗短信层出不穷,手段也越来越逼真,它们往往模仿正规金融机构的口吻,用“逾期”“征信受损”“法律追责”等字眼制造恐慌,目的就是让你一步步掉进圈套。
我接触过不少类似的咨询案例:有人因为一条短信,稀里糊涂加了“客服”微信,结果被诱导下载不明APP、填写银行卡信息,最后账户里的钱不翼而飞;还有人被恐吓得不停打电话“申诉”,反而暴露了更多个人信息,成了骗子的“精准目标”。
但更让人后怕的是另一种情况——你真的“被贷款”了。
也就是说,有人盗用你的身份信息,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申请了贷款,这种情况不是危言耸听,现实中屡有发生,比如身份证遗失后被他人捡到,或是在某些非正规渠道提交过证件照片,都可能成为信息泄露的源头。
这时候,那条“逾期”短信反而是个预警信号——它提醒你:你的身份可能已经被冒用,正面临信用危机。
去年,杭州的李女士收到一条来自某网贷平台的催收短信,称她一笔3万元的贷款已逾期45天,可她从没注册过这个平台,更别说借钱了,起初她以为是诈骗,直接删了,但几天后,她查询个人征信报告时,竟真的发现这笔贷款记录!
她立刻报警,并联系该平台说明情况,经过警方调查,发现是她的身份证复印件曾在一次租房登记时被中介转卖,对方利用她的信息通过人脸识别漏洞完成了贷款申请,平台因审核不严被责令下架相关贷款,李女士也通过法律途径成功撤销了不良征信记录。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不是所有“逾期”短信都是假的,关键在于如何识别和应对。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四条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或名称权。
《刑法》第二百八十条之一规定:盗用、冒用他人身份,情节严重的,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依据《征信业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如果你发现征信报告中有错误或虚假信息,有权向征信机构或信息提供者提出异议,要求更正,相关机构必须在20日内核查并回复。
这意味着,一旦确认是“被贷款”,你不仅有权维权,还能依法追究平台和冒用者的责任。
面对“贷款逾期”类短信,我的建议是三步走:
第一步:别信也别删,先核实。
不要轻易点击短信里的链接,也不要马上打电话,正确做法是:登录你常用的银行或正规借贷平台APP,查看账户状态;同时通过央行征信中心官网查询个人信用报告,确认是否有异常贷款记录。
第二步:发现问题,立即行动。
如果确认未申请过该贷款,第一时间拨打该平台官方客服(注意:不是短信里的号码),说明情况并要求核查,同时保留短信截图、通话记录等证据,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向征信机构提交异议申请。
第三步:保护信息,防患未然。
身份证复印件务必标注用途,避免在不明网站上传证件照片,定期查询征信报告(每年有两次免费机会),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来电预警。
真正的金融机构不会通过短信直接威胁你“马上还款”,更不会要求你扫码、加微信处理逾期问题。凡是让你心慌的,多半是套路。
这个时代,信用是你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别让一条短信,毁了你多年的诚信积累,保持清醒,理性应对,你才是自己人生财务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收到贷款逾期短信别慌!可能是诈骗,也可能是你的信息被冒用了?,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尊敬的客户,您名下的XX贷款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并追究法律责任!”——那一刻,心跳是不是猛...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