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岁是怎么算的?你以为的生日,可能根本不是法律意义上的那一天
朋友过生日,大家热热闹闹地庆祝完,结果第二天对方突然说:“其实我今天才真正满XX岁。” 你一脸懵——不是昨天吹蜡烛了吗?怎么今天才算? 别急,这背后可能藏着一个我们日常忽略但法律上极为关键的问题:...
收到同程旅行贷款逾期短信别慌!是真催收还是套路?一招教你识破真相、守住钱包你有没有突然在深夜刷手机时,一条短信跳出来:“尊敬的用户,您在同程旅行平台申请的信用贷款已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并采取法律措施。”——那一刻,心跳是不是瞬间加快?手心冒汗?脑子里闪过无数个问号:我什么时候借过钱?怎么不记得?会不会被起诉?征信会不会黑? 别急,先深呼吸,作为一名执业十年、处理过上千起消费金融纠纷的律师,我可以明确告诉你:不是每条“逾期短信”都代表你真的欠了钱,更不一定意味着你必须马上还钱。** 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这件事背后的门道,帮你从惊慌失措变成冷静应对。
很多人看到“同程旅行贷款逾期”这几个字就慌了,以为自己不知不觉签了合同,但你要知道,合法的借贷关系必须满足三个核心要素:真实意思表示、书面协议、资金实际交付。
换句话说,如果你没有主动点击“确认借款”、没有签署电子合同、账户也没收到一分钱,那这笔“贷款”从法律上讲,压根就不成立。
现实中,很多用户只是在同程旅行App上浏览过机票或酒店,系统自动弹出“可享免息分期”或“信用额度预审通过”的提示,点进去看看就退出了,结果几天后却收到催收短信,这其实是典型的诱导性营销+信息滥用。
更有些第三方合作金融机构,在你授权查询征信后,擅自生成虚拟借贷记录,再通过短信施压,逼你“认账”,这种行为,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和虚假催收。
面对这类短信,别被吓住,用这三步快速判断:
查官方渠道
打开同程旅行App,进入“我的”-“钱包”或“信用服务”,查看是否有贷款记录,或者直接拨打同程客服95711核实,不要回短信里的电话!
是否规范
正规催收短信会包含:你的姓名、借款金额、逾期天数、还款账户、投诉渠道,如果只有模糊称呼(如“用户XXX”)、威胁性语言(“将上门抓人”“拉黑名单”),基本可以判定为非官方催收。
查征信报告
登录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下载个人信用报告,如果这份“贷款”没出现在信贷记录里,那就说明它尚未上报央行系统,法律效力存疑。
去年,杭州的李女士收到一条来自“同程金服”的逾期短信,称她借款3800元用于酒店预订,已逾期21天,她吓得立刻打电话过去,对方态度强硬,要求当天转账到私人账户,否则“冻结所有银行卡”。
李女士半信半疑,找到我们律所咨询,我们指导她做了三件事:第一,调取同程App操作日志,发现她从未完成借款流程;第二,查询征信,无该笔记录;第三,向同程官方客服投诉,并保留短信证据。
最终查明:这是一家与同程有合作关系的助贷机构,在用户授权授信后,私自生成“预授信”状态并发送催收信息,企图制造心理压力促成放款,我们协助李女士向银保监会和网信办举报,涉事机构被责令整改,相关人员受到处罚。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情绪一乱,就容易掉进陷阱,保持清醒,才是最好的防御。
也就是说,没有你的明确确认,任何所谓的“贷款”都不具备法律约束力。
朋友们,这个时代便利与风险并存,我们在享受“一键分期”“先享后付”的同时,也要警惕那些披着科技外衣的灰色操作,收到类似“同程旅行贷款逾期”短信,记住这四句话:
✅不慌——大多数是虚张声势;
✅不回——绝不回复陌生号码或点击链接;
✅不转——绝不在电话或短信指引下转账;
✅要查——查官方记录、查征信、留证据。
真正合法的债务,会走正规流程:发正式通知、上征信、起诉立案,而那些靠短信吓人的,往往自己就站不住脚。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法律从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但永远站在理性与真相这一边。
你的一次冷静核查,可能就避免了一场无妄之灾。
本文由执业律师原创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正式法律意见,如遇具体纠纷,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律师或向监管部门反映。
一、你以为的贷款,可能根本没成立,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收到同程旅行贷款逾期短信别慌!是真催收还是套路?一招教你识破真相、守住钱包 你有没有突然在深夜刷手机时,一条...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