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先冷静,别慌!咱得把证据死死攥在手里!
嘿,朋友!是不是最近正为那迟迟不到账的工资发愁呢?老板一句“资金周转不开”,就让你辛辛苦苦一个月的汗水打了水漂,这滋味,别提多憋屈了!咱们是来打工挣钱的,不是来做慈善的,更不是来“被迫”体验负债生活的...
收到小贷逾期短信别慌!是催收套路还是真要被起诉?一文说清你的权利和应对策略** 最近有个朋友半夜发我一张截图,眉头紧锁地问:“哥,这短信说我欠了八千多,三天不还就要‘移交司法机关’,还附了个链接让我点进去还款……我现在手头紧,但真有这么严重吗?会不会坐牢啊?”
我一看,典型的“小额贷款逾期”催收短信,语气凶狠、措辞吓人,什么“已立案”“列入失信名单”“影响子女考公”,字字戳心,可问题是——这些话,到底有几句是真的?你真的会被抓走吗?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讲明白这件事。
你收到的那条短信,大概率不是法院发的,也不是银行系统自动推送的,而是第三方催收公司用群发软件打出来的“心理战”,他们深谙人性弱点:一看到“司法”“立案”“征信”这几个词,很多人立马心跳加速,哪怕钱不多也赶紧还上,生怕惹祸上身。
但真相是:
👉 真正的法律程序,不会通过一条短信通知你;
👉 没有任何机构会在未起诉、未判决前就说“移交司法”;
👉 更不可能因为你欠了几千块就直接抓人。
记住一句话:催收可以施压,但不能越界;你可以怕,但不能被吓住。
很多小额网贷平台,当初放款时秒批、无抵押、无需面签,看着方便,可一旦逾期,你就傻眼了——当初签的是什么合同?年化利率到底是多少?有没有砍头息?服务费收得合不合理?
举个真实情况:有人借了5000,到账4500,平台说是“手续费”,结果三个月没还,系统算出来本金加利息加违约金,滚到将近一万,这合理吗?不一定!
根据最高法规定,民间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为一年期LPR的四倍(目前大约在14.8%左右),如果平台实际年化超过这个数,超出部分你有权不还。
所以第一步,别急着还款,先做三件事:
真正合规的贷款机构,走的是这样的路径:
✅ 温和提醒 → ✅ 正规催收 → ✅ 协商分期 → ✅ 起诉立案 → ✅ 法院判决 → ✅强制执行
中间每一步都必须依法进行。
如果你遭遇这些,不是你在怕他们,是他们在违法!
而且你要知道,起诉是成本很高的事,几千块的案子,人家律师费都不够付,哪会轻易告你?大多数平台更愿意跟你谈分期、减免,拿回一部分是一部分。
去年,杭州的小李因为疫情失业,一笔6800的小额贷逾期了五个月,某天他突然收到短信:“已向公安机关备案,将在48小时内采取强制措施,请立即扫码还款。”
小李吓得整晚睡不着,差点去借高利贷还钱,后来他找到我们咨询,我们帮他调取了合同,发现平台年化利率高达36%,远超法定上限,我们立刻发函要求停止违法催收,并主张债务重新核算。
对方撤回所有威胁信息,同意将本息合并减免至5000元,分6期还清,小李不仅没被起诉,反而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你看,情绪一上来,就容易掉坑;理性一上线,局面就反转。
📌《民法典》第1032条: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隐私。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13条:不得使用“恐吓、威胁、侮辱”等语言,不得联系无关第三人催收。
📌《刑法》第253条之一: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最高可判七年有期徒刑。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的司法解释: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LPR四倍的,法院不予支持。
这些不是摆设,是你对抗违法催收的“法律防弹衣”。
面对小额贷款逾期,最怕的不是欠钱本身,而是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恐慌,那些精心设计的短信、电话、链接,目的就是让你在慌乱中低头还款。
但我想告诉你:
你有知情权、协商权、抗辩权,甚至对不合法债务的拒绝权。
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盲目应对。
正确的做法是: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
债务可以慢慢还,尊严和底线不能丢,法律从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但也绝不会让老实人吃亏。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一、先冷静,短信里的恐吓话术90%都是虚张声势,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收到小贷逾期短信别慌!是催收套路还是真要被起诉?一文说清你的权利和应对策略** 最近有个朋友半夜发我一张截图...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