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别慌,短信本身≠有效催收,更不等于法律责任自动成立
美团贷款逾期被催收?短信截图能当证据吗?一文说清你的权利和应对策略** 你有没有收到过这样的短信?“尊敬的用户,您在美团平台的借款已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并可能采取法律措施。”——配上一张...
收到“贷款逾期”短信别慌!是催收套路还是真违约?一文说清你的权利与应对策略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半夜手机突然震动,一条短信跳出来:“尊敬的客户,您在我司的贷款已逾期XX天,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并可能采取法律措施。”
心跳瞬间加速,手心冒汗,脑子里全是问号:我到底还不还?是不是真的逾期了?这短信到底靠不靠谱?会不会是诈骗? 别急,作为从业十几年的执业律师,我每天都会接到类似的咨询,今天我就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帮你把这件事掰开揉碎讲明白:这条短信背后藏着什么真相?你有哪些权利?又该如何理性应对?**
首先得明确一点:一条短信,无论写得多吓人,它本身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
它可能是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网贷平台甚至第三方催收机构发来的提醒,但它的性质,最多算“通知”或“催告”,离“起诉”“执行”还差十万八千里。
很多人一看到“影响征信”“移交法务”就慌了,立马筹钱还款,结果发现——自己根本没逾期,或者金额对不上,甚至压根没在这家机构贷过款!
所以第一步,别被情绪牵着走,先核实事实。
你可以做三件事:
根据我的实务经验,这类短信大致分三种:
第一类:合规提醒
比如银行发的:“您尾号XXXX的贷款已逾期3天,当前欠款5860元,请尽快还款以免影响信用记录。”
这种信息清晰、来源正规、内容准确,属于合理催收范畴。
第二类:模糊恐吓型
“您的行为已构成恶意拖欠,即将上报公安立案处理!”
——这话一听就不对劲。民事借贷纠纷不等于刑事犯罪,哪有动不动就“立案”的?除非你涉嫌骗贷,否则公安机关不会介入普通逾期。
第三类:冒充+诱导型
“点击链接查看还款方案”“回复TD退订”……
这些极可能是诈骗短信!尤其是带链接的,点进去轻则泄露信息,重则被扣费。
划重点:
我去年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小李,上班族,某天突然收到五六条“贷款逾期”短信,说他在某网贷平台借了2万,已逾期45天。
小李懵了:我根本没申请过这个平台的贷款啊!
他一开始慌了,差点按短信里的链接操作“协商还款”,幸好他多留了个心眼,打官网客服一查——果然,账户都不是他的,是有人用他身份证信息做了“冒名贷款”。
我们马上帮他做了三件事:
三个月后,平台承认审核失职,撤销了这笔贷款记录,并书面道歉,小李的征信也恢复了正常。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
我国《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等文件,都对贷款催收行为有明确规定:
也就是说,哪怕你真的逾期了,催收也不能突破法律底线。
我想跟你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
如果你确实借了钱,也确实没按时还,那该承担的责任逃不掉,但即便如此,你依然是一个拥有合法权益的公民,不该被羞辱、被威胁、被无休止地骚扰。
而如果你压根没借钱,却被莫名其妙“逾期”,那你更要挺直腰杆,勇敢维权,现在的金融系统虽然高效,但也存在漏洞,身份冒用、系统错误、数据同步延迟都可能发生。
记住四个字:核实、保留、沟通、求助。
别让一条短信打乱你的生活节奏,你有权利知道真相,也有权利被尊重对待。
毕竟,欠债的是钱,不是尊严。
——我是张律,一个总在深夜回复咨询的律师,愿你每一次困境,都能被法律温柔托住。
一、先冷静,短信 ≠ 法律判决,更不等于坐实违约,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收到“贷款逾期”短信别慌!是催收套路还是真违约?一文说清你的权利与应对策略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半夜手机...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