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被爆通讯录?家人突然收催收短信怎么办?
最近我接到好几个咨询,都是同一个主题:“律师,我没还上贷款,结果催收公司给我爸妈发短信了,说我是‘老赖’,还威胁要上门抓人……这合法吗?”电话那头的声音往往带着焦虑、羞愧,甚至愤怒,说实话,每次听到这...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自己一时手头紧,贷款没按时还上,结果某天爸妈突然打电话来问:“你怎么欠钱了?刚才有个号码发短信说你要被起诉!”那一刻,心直接掉进冰窟窿,不是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吗?怎么连家人都被牵扯进来?这到底是合法催收,还是赤裸裸的骚扰?
今天咱们不绕弯子,就来聊聊这个让人又气又怕的话题:贷款逾期后,催收机构把消息发到你家人手机上,到底合不合法?我们又能怎么办?
先说一个现实:很多人以为“只要我还活着,钱迟早能还”,所以对逾期不当回事,可问题是,一旦你逾期时间超过30天,尤其是超过90天,你的借款信息就会从“普通逾期”升级为“不良资产”,这时候平台往往不再自己催收,而是外包给第三方催收公司。
这些公司为了尽快回款,手段五花八门,其中最常见、也最让借款人崩溃的一招,—获取你的通讯录联系人,向你的亲朋好友、父母配偶发送催收短信或拨打电话。
比如你借的是网贷,注册时授权了通讯录权限,他们轻轻一点,就能看到你存的所有联系人,然后一条条发过去:“您亲友XXX在本平台借款逾期未还,请督促其尽快还款,以免影响征信及家庭生活。”配上你的名字、借款金额,甚至还有“即将采取法律措施”的威胁语句。
听起来是不是很吓人?关键是,他们真敢这么做吗?
我去年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小李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因为创业失败,在某网贷平台借了3万块应急,前几个月还能勉强还,后来实在还不上了,逾期了4个多月。
有一天他妈妈突然打来电话,声音发抖:“儿子,有个外地号码发短信说你要坐牢了,还说要上门抓人……咱家没欠别人钱啊?”小李当场懵了。
查了一下才发现,那家平台把他的逾期情况发给了母亲、前女友和大学室友,内容不仅包括他的姓名、借款金额,还暗示“恶意拖欠”“拒不配合”。
更离谱的是,催收人员还冒充法院工作人员,打电话说“再不还钱就列入失信名单,子女考公受限”,一家人吓得连夜凑钱,差点去借高利贷。
后来我们介入调查,发现该催收公司根本没有取得小李对其亲属进行通知的明确授权,且存在虚构法律后果、恐吓、泄露个人信息等行为,最终通过投诉银保监会、网信办,并提起民事诉讼,成功让平台道歉赔偿,相关催收人员也被行政处罚。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催收行为并非“怎么狠怎么来”,而是有严格边界:
《民法典》第1032条: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 你逾期是你和平台之间的事,但把信息透露给无关第三人,已涉嫌侵犯隐私。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0条、第13条:处理个人信息必须具有合法性基础,且应限于最小必要范围,未经本人明确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其个人信息。
→ 即便你授权了通讯录访问权限,也不等于默许平台可以群发催收信息给你通讯录里的人。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中国互金协会发布)第13条:催收人员不得骚扰无关第三人,不得向除债务人本人及紧急联系人外的其他联系人催收,且严禁恐吓、侮辱、诽谤等行为。
→ 这意味着,哪怕你留了“紧急联系人”,也不能无差别轰炸全家。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写恐吓信、散布他人隐私、多次发送侮辱性信息干扰他人生活,可处拘留或罚款。
→ 如果催收信息让你家人精神焦虑、失眠甚至就医,完全可以报警处理。
面对这种“连坐式催收”,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羞愧、逃避,甚至觉得“是我错了活该”,但我想告诉你:你可以有错,但他们不能越界。
真正负责任的做法,不是任人宰割,而是理性应对:
✅第一步:立即收集证据
保存所有发给你或家人的催收短信、通话录音、微信聊天记录,时间、内容、发送号码都要完整留存,这是维权的基础。
✅第二步:正式书面告知平台与催收方
通过邮件或书面函件明确声明:“本人已知悉债务情况,正在积极筹款,请立即停止向我的亲属、朋友发送任何催收信息,否则将依法追究侵犯隐私及骚扰责任。”保留送达凭证。
✅第三步:果断投诉+必要时起诉
向以下部门实名举报:
如果造成严重精神损害,还可依法提起人格权纠纷诉讼,要求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
借钱一时难,不代表你就是坏人;逾期确实违约,但不该用尊严和亲情买单,真正的文明社会,不该允许“以暴制欠”成为常态。
法律从不鼓励老赖,但也绝不纵容暴力催收。
你欠的是钱,不是尊严;你犯的是错,不是罪。
面对压力,请保持清醒,拿起法律武器,守护自己,也守护家人那一份安宁。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自己一时手头紧,贷款没按时还上,结果某天爸妈突然打电话来问:“你怎么欠钱了?刚才有个号...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