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通讯录真的有用吗?被催收骚扰到崩溃,我该怎么办?
你有没有接到过这样的电话——一个陌生号码打进来,对方一开口就叫得出你爸妈的名字、知道你同事的联系方式,甚至还能说出你家小区的名字?更可怕的是,他们不是查户口的,而是来催你还钱的,你说我没欠钱啊,他说“...
你有没有接到过这样的电话?
“你好,你是XX的紧急联系人吧?他欠钱不还,我们这边已经走法律程序了,再不还钱就要把所有联系人都通知一遍。”
或者更狠一点:“你不还钱,我们就把你手机里所有亲戚朋友都发一遍你的欠款信息。”
听起来是不是特别吓人?很多人一听“爆通讯录”这三个字,腿都软了,毕竟谁不怕自己借钱的事被爸妈、同事、前男友知道?可问题是——他们真敢这么做吗?合法吗?你又能怎么办?
今天我就以一个执业多年、专攻金融与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律师身份,跟你好好唠一唠这背后的门道。
所谓“爆通讯录”,就是一些非法催收机构或个别网贷平台,在借款人逾期后,通过获取用户的手机通讯录权限,向其亲友、同事甚至邻居群发催收短信、拨打电话,用舆论压力逼迫还款。
听着像不像上世纪街头混混干的事?可现实中,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而且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类消费贷、网贷、甚至是某些正规持牌金融机构外包的催收环节中。
但我要明确告诉你一句:只要涉及未经同意传播他人联系方式、捏造事实、骚扰第三方,基本都违法!
别以为他们是黑进你手机了,其实很多情况是你自己“送上去”的。
比如你下载某个借贷App时,弹出个提示:“是否允许访问您的通讯录?”大多数人随手一点“允许”,结果呢?这个授权可能就被拿去收集你全部联系人号码,存在后台服务器里。
一旦你逾期,这些数据就会被转给第三方催收公司,他们不需要登录你手机,只要拿着那张名单,挨个打电话、发短信,说什么“您亲友欠钱不还,请协助督促”……甚至编造“已立案”“即将起诉”等虚假信息,制造恐慌。
更恶劣的,还会P图伪造债务通知,发到人家微信朋友圈,搞社会性死亡那一套。
重点来了:这种行为不仅违反《民法典》,还触犯《刑法》!
我去年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叫小李,28岁,程序员,因为疫情失业,信用卡和两个网贷平台共欠了四万多,暂时还不上。
刚开始是平台自己打他电话,还能沟通,后来换了另一波人,天天半夜打,还打给他妈、前女友、部门主管。
最离谱的是,有一天他妈妈收到一条彩信,里面是一张“法院传票截图”,写着小李因恶意透支将被刑事拘留,落款还有红章(其实是P的),老太太当场心脏病发作住院。
我们介入后调取证据发现:
最终我们提起民事诉讼,主张精神损害赔偿+侵权责任,并向银保监会、工信部举报该平台违规收集用户信息,半年后,对方赔偿八万元,相关催收人员也被警方行政拘留。
这个案子让我特别感慨:普通人面对系统性的信息滥用,看似无力,但法律其实一直站在你这边。
别觉得“催债嘛,手段狠点正常”,我国法律对这类行为早有明确规定:
换句话说,随便“爆通讯录”,轻则行政处罚,重则坐牢。
作为处理过上百起类似纠纷的律师,我给你几点实用建议:
✅第一步:保留证据
所有催收录音、短信截图、通话记录都要保存,特别是对方自称哪家公司、说了什么话,一定要记下来。
✅第二步:明确拒绝
直接告诉对方:“我不同意你们联系我的任何亲友,请立即停止骚扰,否则我将依法维权。”语气不必软弱,这是你的权利。
✅第三步:投诉举报
向三个部门同步反映:
✅第四步: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已经被大规模传播,影响工作生活,建议尽快咨询专业律师,启动人格权侵害诉讼或申请禁令。
最后我想说一句掏心窝子的话:欠债确实该还,但不该用尊严来还。
你可以暂时经济困难,但不能因此被剥夺做人的体面,法律的存在,就是为了保护弱者不被更强的力量碾压,只要你站出来维权,就有希望守住底线。
真正的催收,讲的是规则;
虚假的威胁,不过是纸老虎。
别怕,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爆通讯录真的有用吗?被催收威胁要爆通讯录,我该怎么办?,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接到过这样的电话? “你好,你是XX的紧急联系人吧?他欠钱不还,我们这边已经走法律程序了,再不还钱就...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