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贷款逾期短信,能回吗?一招教你反制催收套路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凌晨两点,手机突然“叮”一声—— “尊敬的客户,您在我司的贷款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并采取法律措施。” 短信来得又急又狠,语气冰冷,仿佛下一秒法警就要上门,...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某天手机突然开始“叮咚”响个不停,打开一看,全是银行或网贷平台发来的催收短信:“您已逾期,请立即还款!”“即将上报征信,影响子女上学就业!”“法务部门介入,保留诉讼权利!”……一条比一条吓人,搞得人心神不宁,饭都吃不下。
更离谱的是,有些短信还带链接,点进去是个“还款通道”,但页面粗糙得像小作坊做的;有的干脆直接用你的名字、身份证号开头,吓得你怀疑信息是不是被泄露了,这时候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赶紧还钱!可问题是——这些短信真的合法吗?它们说的每一句话都能信吗?你还真不一定知道!
作为从业十几年的执业律师,我来给你扒一扒那些“贷款逾期催收短信”背后的猫腻,告诉你怎么在压力下保持冷静,既保护自己,又合法应对。
不是所有催收短信都合法,我们先分两类:
持牌金融机构发的(比如银行、消费金融公司)
这类短信内容一般比较克制,会注明机构名称、贷款合同编号,语气正式,不会威胁恐吓。“尊敬的客户XXX,您的XX贷款已逾期X天,请尽快通过官方APP还款。”
第三方催收公司甚至黑产发的
这些短信往往措辞激烈,充满情绪化语言:“再不还钱就上门抓人!”“已经立案,警察马上来找你!”甚至配上伪造的“法院传票截图”,更有甚者,冒充公检法机关,让你误以为真要坐牢。
⚠️ 记住一点:任何以“警察抓人”“子女受限”“立即逮捕”为威胁的短信,99%是违规甚至违法的!
根据《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催收必须尊重人格尊严,不得骚扰、恐吓、侮辱债务人,看到这种短信,别慌,先截图保存证据。
很多短信里附了个链接,写着“点击立即还款,避免法律后果”,你以为是官方通道?错!这可能是钓鱼网站。
我见过太多案例:当事人点进去输入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结果卡里的钱瞬间被转走,这类网站做得跟真的一模一样,连logo都复制得惟妙惟肖,普通人根本分辨不出来。
✅ 正确做法是:
如果你不确定是不是官方短信,可以打贷款合同上留的客服电话咨询,别图省事直接回短信!
很多人觉得逾期=信用破产=人生完蛋,其实大可不必,现实中,绝大多数金融机构更愿意你“慢慢还”,而不是“彻底赖账”。
你可以主动联系贷款机构,说明困难原因(比如失业、生病),申请:
很多平台都有“困难帮扶政策”,尤其是疫情期间推出的纾困措施,现在仍有部分延续,只要你态度诚恳、有还款意愿,对方通常愿意协商。
📌 特别提醒:一旦进入诉讼阶段,成本就不仅仅是本金+利息了,还要加上诉讼费、律师费、执行费,甚至可能被冻结银行卡、列入失信名单,越早沟通越好,别等收到法院传票才后悔。
我的当事人李女士,42岁,去年因公司裁员失业,信用卡和网贷陆续逾期,某天她收到一条短信:“您已被列入全国失信名单,子女不得就读重点学校,请立即扫码还款。”
她当时正焦虑孩子升学问题,没多想就点了链接,输入了银行卡信息和验证码,结果三分钟内,卡里5万元存款被全部转走。
报警后才发现,那条短信根本不是银行发的,而是诈骗团伙用伪基站群发的,他们专门盯准逾期人群的心理弱点下手。
后来我们协助警方追查,但由于资金已层层转移,最终只追回不到20%,这件事让我深刻意识到:催收乱象不止侵犯隐私,更可能引发严重财产损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32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隐私。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13条:
催收人员不得使用“侮辱、恐吓、威胁”等语言,不得向无关第三人披露债务信息。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0条: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的司法解释:
若出借方存在暴力催收、虚假诉讼等行为,借款人可主张相应法律责任。
最后我想说一句掏心窝子的话:生活中谁还没个难处?一时周转不开不可耻,可怕的是在恐慌中做出错误决定,面对催收,保持清醒、依法应对,才是真正的自救之道。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法律永远是你最坚实的后盾。
贷款逾期被短信轰炸?别慌,这3招教你反制催收套路还能止损!,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某天手机突然开始“叮咚”响个不停,打开一看,全是银行或网贷平台发来的催收短信:“您已逾期...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