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调解短信就慌了?贷款逾期后被通知调解,到底该不该信、怎么应对才最聪明?
最近有不少朋友私信问我:“律师,我信用卡/网贷逾期了几个月,突然收到了一条‘法院调解中心’发来的短信,说要组织调解,让我尽快联系,不然就要起诉……这到底是真是假?我该怎么办?” 说实话,这类问题...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半夜手机突然震动,一看是条短信:“您已严重逾期,XX律师事务所受托发出正式催告,请立即还款,否则将依法起诉!”——瞬间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脑子里全是“完了,要坐牢了吗?”“房子车子会不会被收走?”
别急,先深呼吸,今天咱们不讲冷冰冰的法条堆砌,也不搞吓唬人的套路,我作为一名执业十几年的民商事律师,想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跟你聊聊:当贷款逾期后收到所谓的“律师函”短信,到底发生了什么?你是真的被告了,还是只在演一场心理战?
首先得戳破一个常见的误解:大多数通过短信发来的“律师函”,根本不是法律意义上的正式文件。
真正的律师函是什么?它是由执业律师以律师事务所名义出具的书面函件,需加盖律所公章、附律师执业证号,通常通过邮寄或当面送达,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和程序意义,而你现在看到的这条短信,很可能只是催收公司打着“合作律所”的旗号批量群发的心理施压手段。
说白了,这叫“披着律师外衣的催收话术”。
他们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让你害怕、焦虑、赶紧还钱,毕竟,比起走漫长又昂贵的诉讼流程,直接吓你主动还款,成本低得多。
但这不代表你可以完全无视,因为虽然眼前这条短信可能是虚张声势,但背后的风险链条确实正在启动。
我们来还原一条真实的债务演化路径:
所以你看,真正走到法院立案那一步,是有门槛和成本的,银行也好、消费金融公司也罢,也不是闲着没事就去打官司,一场民间借贷纠纷,光诉讼费、律师费、时间成本加起来,没个几千上万块下不来,只有当你欠款金额较高(比如超过1万元以上),且长时间拒不沟通、拒绝还款时,对方才会认真考虑起诉。
换句话说:你现在收到的“律师函”短信,更像是红牌警告,而不是终场哨音。
面对这种情况,慌没用,躲更不行,我建议你立刻做四件事:
核实信息真伪
打开短信里的所谓“律所名称”,去司法部官网查这家事务所是否存在,再看发件号码是不是官方客服或备案催收号,如果是106开头的平台短信,或者来自某个陌生小号,基本可以判断为非正式函件。
保留所有记录
把每一次催收电话录音、每一条短信截图保存好,如果对方有辱骂、威胁、骚扰家人等行为,这些都是将来维权的重要证据。
主动联系债权方
别等别人来找你,拿起手机,打给你贷款平台的官方客服,说明自己的困难情况,申请延期、分期或个性化还款方案,很多平台其实愿意协商,毕竟他们的目标是回款,不是送你进监狱。
评估自身财务状况,制定还款计划
真实面对自己的负债,列出所有债务、利率、逾期天数,优先处理高息、临近诉讼的款项,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债务重组顾问的帮助。
去年冬天,我接到一个咨询电话,当事人小李,28岁,互联网从业者,因公司裁员失业三个月,信用卡和网贷累计逾期4.6万元,某天深夜,他收到一条短信:“北京市XX律师事务所受XX银行委托,对你发出最后催告,如三日内未清偿,将提起民事诉讼并申请强制执行。”
小李吓得整晚没睡,第二天就想东拼西凑借钱还款,但他还是冷静下来,先打了银行客服电话询问,结果被告知:目前尚未委托任何律所发函,该信息疑似第三方催收冒用名义。
后来我们调取了短信发送号码,发现归属地为某催收公司集中办公区,最终确认,这是典型的“假律师函”恐吓式催收,我们指导小李向银保监会投诉该平台违规外包催收,并协助其与银行达成6个月延期还款协议。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情绪稳定,比盲目还款更重要。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
也就是说,合法催收≠无限施压,你的隐私权、人格尊严、知情权都受到法律保护。
最后我想说一句掏心窝子的话:谁都有手头紧的时候,贷款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在恐惧中失去了理性判断的能力。
那些让你颤抖的“律师函”短信,本质是一场心理博弈,你要学会区分什么是真正的法律风险,什么是情绪操控的伎俩。
✅ 真正的律师函不会只出现在手机屏幕上;
✅ 起诉需要时间、证据和法院受理;
✅ 即使最终走上法庭,你也依然拥有答辩、调解、分期履行的权利。
面对债务,最好的态度不是逃避,而是直面问题、积极沟通、依法应对,你不是孤军奋战,法律永远是你最后一道防线。
别让一条短信,毁掉你对生活的信心,稳住,我们能赢。
收到律师函短信就慌了?贷款逾期后被催收的真相与应对指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半夜手机突然震动,一看是条短信:“您已严重逾期,XX律师事务所受托发出正式催告,请立即还...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