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已上门走访短信就慌了?贷款逾期后被走访到底合法吗?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某天手机突然弹出一条短信:“因您贷款长期逾期,我司已安排工作人员前往您预留住址进行实地走访,请保持通讯畅通。”——短短几行字,瞬间让人心跳加速,脑海里立马浮现出“家门口站着陌生人...
“您名下贷款已严重逾期,我司已委托第三方进行实地走访,请尽快还款避免影响家庭生活。”——一看到“走访”两个字,心立马揪起来,脑子里瞬间闪过一堆画面:家门口贴催收通知?邻居指指点点?家人被吓到?是不是觉得天要塌了?
别急,先深呼吸,今天咱们不讲冷冰冰的法条堆砌,也不搞恐吓式提醒,而是用大白话、带温度地聊聊:当你收到“已被走访”的短信时,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哪些是真威胁,哪些是虚张声势?又有哪些红线,他们绝对不能碰?
很多人一听“走访”,第一反应就是:他们要来我家!要找我爸妈!要闹得人尽皆知!
“走访”这个词,在催收行业里是个模糊术语,它可能是:
但重点来了——即使你真的逾期了,催收也不是想怎么来就怎么来的。
根据我国《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任何催收行为都必须在合法范围内进行。不得骚扰、恐吓、泄露个人信息,更不能未经允许闯入住宅或干扰他人正常生活。
如果你只是欠了一笔消费贷或信用卡,对方动不动就说“要去你家走访”“要见你父母”,这极有可能是在打擦边球,甚至已经涉嫌违规。
我们来划几个重点:
✅合法的情形:
❌违法或高风险的行为:
这些都不是“正常催收”,而是典型的软暴力催收,轻则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重则可能触犯《刑法》中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寻衅滋事罪。
我去年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小李因为疫情失业,信用卡逾期6个月,某天突然收到一条短信:“因长期失联,我司已安排工作人员前往您户籍地开展实地走访。”
吓得他整晚睡不着,第二天果然接到母亲电话:“有个穿黑衣服的男人在我楼下转悠,还问你是谁!”老人吓得血压都升高了。
我们介入后调取了相关记录,发现这家机构所谓的“走访”,其实是外包给一家地方催收公司,那人既没出示任何证件,也没说明身份,纯粹是想通过震慑家属施压。
我们向银保监会投诉,并提起人格权纠纷诉讼,最终法院认定:催收方未取得当事人同意,擅自对其亲属住所进行探访,构成对公民生活安宁权的侵害,判赔精神损害抚慰金5000元,涉事公司也被监管部门约谈整改。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哪怕你真欠了钱,也不能拿家人当筹码,法律保护每个人的尊严与隐私,哪怕你是债务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十三条:
债务催收不得骚扰无关第三人,不得向债务人外的其他人员透露债务信息。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多次发送侮辱、恐吓或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可处拘留或罚款。
📌《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
违反国家规定,向他人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构成犯罪。
兄弟姐妹们,欠钱确实该还,但还钱不等于任人宰割,面对“已被走访”这类短信,记住这几句话: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你可以暂时没钱,但不能失去底气,法律永远站在文明那一边,也永远会给理性的人留一条出路。
欠债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恐惧中迷失自己,稳住心态,依法应对,风雨总会过去。
收到已安排走访短信就慌了?贷款逾期后被上门催收,到底合法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您名下贷款已严重逾期,我司已委托第三方进行实地走访,请尽快还款避免影响家庭生活。”——一看到“走访”两个字,...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