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网络贷款逾期走访通告短信,是真是假?教你一眼识破套路!
你有没有突然收到一条短信,写着:“因您网络贷款长期逾期,我司将于近日安排工作人员上门实地走访,请保持通讯畅通。” 看到这种消息,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心慌、紧张,甚至吓得赶紧筹钱还款——毕竟“上门走访”四...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手机突然“叮”一声,一条短信跳出来:
【XX银行/金融服务中心】
尊敬的客户,系统检测到您名下贷款存在逾期风险,已启动专项调查程序,请于24小时内登录指定链接(xxxxx.com)核实信息,逾期未处理将上报征信并影响个人信用记录。
看到这种短信,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糟了!是不是我哪笔钱忘了还?会不会上黑名单?紧接着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赶紧点开链接想“补救”……可这一按,可能就掉进了骗子的圈套。
咱们不讲复杂的法条堆砌,也不搞冷冰冰的术语轰炸,作为从业十几年的执业律师,我想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带你拆解这类“贷款逾期调查通知”背后的真相——到底是正规提醒,还是精心设计的骗局?遇到这种情况,普通人该怎么应对才最稳妥?
我要告诉你一个扎心但真实的数据:目前市面上超过九成的“贷款逾期调查”类短信,压根不是银行或正规金融机构发的。它们来自哪儿?黑灰产、诈骗团伙、仿冒网站运营者。
他们是怎么操作的?
记住一句话:正规金融机构从不会通过短信附链接的方式,要求你“立即验证”或“补录信息”。
如果你真有贷款,还款提醒会通过官方App推送、电话通知,或者纸质账单,需要你操作的,也一定是登录官方渠道完成,而不是点个陌生链接填身份证、银行卡、验证码!
别担心,识别这些“李鬼”并不难,我给你三个简单实用的判断标准:
✅看发送号码
银行和持牌金融机构的短信服务号通常是固定短号,比如95588(工行)、95599(农行),如果是普通的手机号、虚拟号段(如+852、00开头),基本可以判定为诈骗。
✅看链接域名
把短信里的网址复制下来,仔细看后缀,真正的银行官网一定是https://www.银行拼音.com或类似结构,如果出现“.xyz”“.top”“.cc”等杂牌域名,99%是钓鱼网站。
✅看是否索要敏感信息
正规机构绝不会在短信或网页中要求你输入:
去年夏天,我代理过一起典型的电信诈骗案,当事人张女士,42岁,普通上班族,平时很谨慎,但她某天收到一条“建设银行”发来的短信,说她有一笔消费贷逾期,需立即登录处理,否则影响孩子上学贷款。
她心里一紧——确实几年前办过一笔网贷,虽然早就结清,但怕有遗漏,没多想就点了链接,进入一个长得特别像建行页面的网站,输入了身份证、银行卡号和收到的验证码。
结果不到十分钟,卡里5万元被分三笔转走。
报警后我们调取证据发现:
最终警方追回部分损失,但耗时半年,过程极其艰难。
这个案子让我深刻意识到:恐惧,是骗子最好的帮凶。很多人不是不懂防骗知识,而是在“征信受损”“影响家人”的心理压迫下,失去了理性判断。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网络安全法》第四十四条明确规定:
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
这意味着: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七条赋予你权利:
因他人侵权行为受到威胁的,有权请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
一旦发现此类短信,除了不理会,还可以向工信部(12321举报中心)、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进行投诉,切断传播链条。
最后我想说:
这个时代,信息爆炸,风险也在升级,但我们不必恐慌,只要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和防范意识,就能筑起一道坚固的心理防线。
真正的信用,不在某个冰冷的系统里,而在你每一次清醒的选择中。
下次再收到那种“紧急调查”短信?
深呼吸,删掉它,然后对自己说一句:
“我懂法,我不怕。”
——这才是最硬核的反诈武器。
(本文由资深执业律师原创撰写,结合实务案例与法律分析,旨在普及公众金融安全意识,严禁抄袭转载。)
收到贷款逾期调查短信别慌!是真是假?教你一眼识破套路,保护钱包不踩坑,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手机突然“叮”一声,一条短信跳出来: 【XX银行/金融服务中心】 尊敬的客户,系统...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