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后上海发短信说要起诉?别慌,先搞清这三件事!
你有没有收到过这样的短信?“尊敬的客户,您在上海某银行的贷款已严重逾期,我司将依法启动诉讼程序,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请尽快处理……” 看到这种字眼,心跳是不是瞬间加速?尤其是“起诉”“法律责...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急着用钱,正规渠道又批不下来,一咬牙走了“捷径”,找人帮忙包装收入、伪造流水,从工行顺利贷出一笔款,当时觉得是解了燃眉之急,结果几个月后银行风控系统一查,发现材料造假,立马停贷、催收,最后直接一纸诉状把你告上法庭,这时候你才懵了:“我只是想借点钱,怎么就成被告了?”
今天咱们就来聊点实在的,不说虚的,也不打官腔,如果你正面临或者曾经动过“包装贷款”的念头,这篇文章,你真得好好看完。

很多人以为,只要银行把钱放出来了,就等于“过了关”,错!银行放款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试”在后面,尤其是像工商银行这样的国有大行,风控系统不是吃素的,他们有专门的数据模型,会持续追踪你的还款行为、资金流向、收入匹配度。
一旦发现你的工资流水和实际社保、个税记录对不上,或者短时间内多笔大额转账异常,系统就会触发预警,轻则冻结额度、要求提前还款;重则直接认定“骗贷”,移交法务部门处理,甚至报警。
更关键的是,银行起诉你的理由,往往不是“你没还钱”,而是“你根本就不该拿到这笔钱”——因为贷款合同建立在虚假材料之上,属于“以欺诈手段订立合同”,从法律上讲,这份合同自始无效。
很多人接到法院传票第一反应是:“我就是晚还了几个月,至于起诉吗?”但其实,银行真正在意的,从来都不是那几千块利息或滞纳金,而是你用虚假材料骗取信贷资源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民法典》中的诚实信用原则,还可能触碰《刑法》红线。
如果你已经被工行起诉,别慌,但也别拖,时间越久,对你越不利,记住这三个步骤:
立即停止侥幸心理
不要再幻想“拖着就能不了了之”,法院一旦立案,你会收到正式传票,缺席判决?那等于自动败诉,后续强制执行、查封账户、列入失信名单一个都逃不掉。
尽快收集真实情况说明
即使材料是假的,也要如实向法院说明当时的背景:是不是一时着急用钱?有没有还款意愿?是否已经部分偿还?这些情节在量刑或调解时都可能成为减轻责任的依据。
主动联系银行协商还款方案
很多案件在开庭前是可以调解的,如果你能拿出诚意,比如一次性结清或制定分期计划,银行通常愿意撤诉或降低索赔金额,毕竟对他们来说,追回钱才是目的,打官司也是成本。
张先生在杭州做小生意,去年因资金周转困难,通过中介花了8000元“包装”了一份年薪30万的收入证明和银行流水,成功从工行获批个人经营性贷款40万元,起初按时还款,但三个月后银行在贷后审查中发现其社保缴纳基数仅为5000元/月,与申报收入严重不符,随即冻结账户并启动司法程序。
张先生收到起诉书时傻眼了:除了归还本金40万+利息3万多,银行还主张违约金6万元,并要求承担诉讼费、律师费,最终法院认定其提供虚假资料获取贷款,构成民事欺诈,判决全额偿还本息,并列入征信不良记录,所幸未达刑事立案标准,未追究刑事责任,但生意贷款再也批不下来。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一时聪明,可能换来十年代价。
说到底,贷款的本质是“信用交换”,你向银行借的不是钱,而是信任,一旦你用造假的方式打破这份信任,代价远比你想象得沉重。
我见过太多客户,开始只是想“过渡一下”,结果一步步滑向法律深渊,所以在这里,作为执业十几年的律师,我想真心劝一句:缺钱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底线。
如果你现在正卡在资金困境里,不妨试试合法途径:申请政府贴息贷款、找亲友周转、甚至和银行协商展期,哪怕慢一点,至少走得稳,睡得安。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也没有白背的债,守住底线,才能走得更远。
工行贷款造假被查,逾期后遭起诉?别慌,先搞清这三件事!,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急着用钱,正规渠道又批不下来,一咬牙走了“捷径”,找人帮忙包装收入、伪造流水,从工行顺利...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