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率飙升?HR算对了吗?这3个坑千万别踩!

普法百科35秒前1

最近后台收到不少HR吐槽:“老板盯着离职率骂,可公式套来套去结果总不一样!” 离职率到底怎么算才专业?今天就用大白话讲透这个“职场数学题”。

核心公式:离职率=期间离职人数÷平均在职人数×100%
(注:平均在职人数=(期初人数+期末人数)÷2)

离职率飙升?HR算对了吗?这3个坑千万别踩!

听起来简单?实操中90%的企业都栽在这3个细节:

  1. 时间陷阱:月离职率按30天算,但2月只有28天?突击裁员季的数据要不要单列?建议统一采用“年度滚动计算”避免季节性偏差。
  2. 分子争议:实习生离职算不算?协商解除和违纪开除能否混为一谈?劳动法视角下,非全日制用工离职也应纳入统计。
  3. 分母玄机:新入职一周就走的员工,是否计入分母?建议采用“人头+人天”双轨制计算,尤其适用于流动率高的制造业。

举个真实案例:某电商公司用“月末在职人数”作分母,得出离职率仅8%;后改用“每日动态加权平均”,数据飙升至21%——这才是人员动荡的真相!


以案说法

2023年杭州某科技公司因离职率计算错误引发赔偿纠纷,公司声称“年度离职率15%”符合行业标准,但仲裁时发现:

  • 未统计待岗期员工
  • 将20名劝退人员归类为“自动离职”
    最终法院认定其实际离职率达34%,构成《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客观情况重大变化”,判决支付经济补偿金2N倍工资。

法条链接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四条:
“用人单位出具的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应当写明劳动合同期限、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日期、工作岗位、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
(提示:离职证明内容直接影响离职率统计口径)


律师总结

离职率不是简单的数学题,而是法律风险的晴雨表,建议企业:
1️⃣ 建立分层统计制度(分部门/岗位/离职原因)
2️⃣ 保留原始考勤、离职审批文件至少2年
3️⃣ 特别注意“隐形离职”(如长期病假、待岗)
数据误差超过5%就可能触发劳动监察,别让错误的计算方式成为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数据可视化建议:用折线图对比“公式修正前后”差异,瞬间让老板看懂风险点!)

离职率飙升?HR算对了吗?这3个坑千万别踩!,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

分享举报
公司当月办社保却不交费,我的权益怎么办?
« 上一篇3分钟前
×
19
2025 09

离职率飙升?HR算对了吗?这3个坑千万别踩!

最近后台收到不少HR吐槽:“老板盯着离职率骂,可公式套来套去结果总不一样!” 离职率到底怎么算才专业?今天就用...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