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主动放弃社保,是双赢还是双输?
咱们今天聊一个很多企业和员工都关心的话题——员工不想交社保,公司也顺水推舟同意了,这事儿到底靠谱吗?你可能听过这样的说法:“社保扣太多,到手工资太少”“公司能省一笔,员工多拿一点,双方都开心”,听起来...
最近有个老板朋友跟我吐槽,说公司里有个年轻小伙主动提出不交社保,想把公司该缴的那部分折现给他,这样他到手工资能多些,公司也能省点成本,朋友有点心动,但又隐约觉得不妥,跑来问我:“律师,您说这样合适吗?”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员工觉得现金落袋为安最实在,公司也觉得减轻了用工成本,但实际情况真的如此美好吗?这看似“双赢”的操作,背后藏着巨大的法律风险和情感代价。
从公司角度说,给员工缴社保是白纸黑字的法定义务,没得商量,根据《社会保险法》,只要建立劳动关系,单位就必须在30天内为员工办理社保登记。这不是可选项,而是强制题,双方私下签的任何“自愿放弃社保协议”在法律面前都是废纸一张,一旦员工反悔去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公司不仅要补缴欠款,还可能面临滞纳金甚至罚款,更关键的是,万一员工在工作期间发生工伤,本来该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费用,就全得公司自掏腰包——这风险可比省下的那点成本高多了!
而从员工视角看,放弃社保更像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短期看每月多拿几百块好像赚了,但长期来看,损失的却是养老、医疗、失业、生育等一系列保障。社保本质上是国家强制执行的“风险共担机制”,年轻时用不到,关键时刻却是救命稻草,比如突然生病住院,没有医保就得全额自费;将来退休了,没有养老保险又如何安度晚年?更现实的是,在大城市,社保缴纳记录还跟购房、买车摇号、子女入学等资格紧密挂钩,为了一点现金牺牲长远利益,实在得不偿失。
除了法律风险,这种行为还会伤害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信任基础。靠牺牲员工保障来降低成本的企业,很难赢得真正的忠诚,今天你可以用现金诱惑员工放弃权益,明天员工也可能为更高薪水随时离开,真正优秀的企业,懂得用合规和担当构建可持续的雇佣关系。
曾有个制造厂案例:公司和技术员签了《自愿放弃社保声明》,把本应缴社保的钱折现给员工,后来该员工操作机器时受伤,被认定为工伤六级伤残,由于没缴工伤保险,公司只能自己承担所有费用——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医疗费、停工留薪工资等合计超过80万元,而公司之前“省下”的社保费,总共不到5万元。老板悔不当初:“早知道这样,我绝对按时缴社保!”
另一个案例中,一名95后员工主动要求不缴社保,离职后却反手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公司补缴,尽管公司拿出签字的声明书,仲裁委仍判决公司必须补缴,理由是法定义务不因员工放弃而免除,公司不仅得补缴全额社保(公司+个人部分),还额外支付了滞纳金。
作为律师,我理解企业控制成本的难处,也明白年轻人对现金需求的迫切,但合法合规才是经营和职业发展的底线,员工不交社保绝不是“合适”的选择,而是双方在法律边缘的危险试探,对企业而言,省下的微薄成本背后是巨大的赔偿风险;对员工而言,放弃的是未来保障和即时权益。
真正有远见的企业,会把社保视为人才投资的一部分,用合规操作赢得员工信任;有智慧的员工,会懂得用法律盾牌保护自己。短期利益的诱惑再大,也大不过一份长久安稳的保障。
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正式法律意见,具体个案请咨询专业律师。
员工不交社保,真的是双赢吗?,本文为公平法务网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最近有个老板朋友跟我吐槽,说公司里有个年轻小伙主动提出不交社保,想把公司该缴的那部分折现给他,这样他到手工资能...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