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有权开除在编人员吗

普法百科11小时前2
法律解析:

事业单位有权开除在编人员。但这种权力的行使需要遵循法定的条件和程序。

依据《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事业单位在符合一定情形时,有权对在编人员作出开除处理。

从法定情形来看,当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出现严重违反纪律的行为时,单位可进行开除。例如,工作人员严重失职,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像某事业单位负责重要项目的人员,因玩忽职守导致项目失败,给国家造成了巨额经济损失,这种情况下单位就可以考虑开除该人员。还有工作人员违法违纪,且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也可能面临开除。如参与违法犯罪活动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单位有权将其开除。

在程序方面,事业单位作出开除决定需要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一般来说,要经过调查核实相关事实。单位需要收集充分的证据,证明工作人员确实存在符合开除条件的行为。之后要将调查结果告知被处理人员,并听取其陈述和申辩。这是保障被处理人员合法权益的重要环节,确保其有机会说明情况和为自己辩解。单位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作出开除决定,并以书面形式通知被处理人员。

不过,为了保障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被开除人员如果对开除决定不服,有申诉的权利。可以按照规定的程序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诉,要求对开除决定进行复查。这体现了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权益的保护,防止单位随意滥用开除权力。所以,事业单位有权开除在编人员,但必须在法律和规定的框架内进行操作。

法律依据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第十八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到开除处分的,解除聘用合同。

第二十八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处分:

(一)损害国家声誉和利益的;

(二)失职渎职的;

(三)利用工作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四)挥霍、浪费国家资财的;

(五)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

(六)其他严重违反纪律的。

第二十九条

处分分为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开除。

受处分的期间为:警告,6个月;记过,12个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24个月。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第二十三条

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处分,按照以下权限决定:

(一)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处分,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由事业单位或者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决定。其中,由事业单位决定的,应当报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备案。

(二)开除处分由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决定,并报同级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备案。

对中央和地方直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处分,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由本单位或者有关部门决定;其中,由本单位作出开除处分决定的,报同级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备案。

分享举报
员工工伤遵医嘱在家休养会违法吗
« 上一篇11小时前
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每一届召开几次
下一篇 »11小时前
×
14
2025 09

事业单位有权开除在编人员吗

法律解析: 事业单位有权开除在编人员。但这种权力的行使需要遵循法定的条件和程序。 依据《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