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纳金到底怎么算?一不小心多掏几千冤枉钱?搞懂这几点不吃亏!
账单日过了两天,心想“晚两天应该没事吧”,结果下个月一看还款明细,莫名其妙多了几百甚至上千块的“滞纳金”?更离谱的是,有些平台连个明确说明都没有,收得理直气壮,你还一头雾水。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掰扯...
“只需要身份证,当天放款,月息才四厘!”听着是不是特别诱人?四厘,听起来好像不多,一个月千分之四,一年才4.8%,比银行还便宜?别急,先别被这数字迷了眼,作为一名干了十几年金融纠纷的律师,我告诉你——很多人就是因为搞不清“四厘”到底怎么算,最后稀里糊涂背了一身债。
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把“四厘利息”这个坑,彻底讲明白。

“四厘”这个词,其实是个民间说法,不是法律术语,在老一辈人口中,“分、厘、毫”是用来表示利率单位的。
“月息四厘”,就是月利率0.4%。
换算成年化利率,
0.4% × 12 =8%
听起来确实不高,对吧?但问题来了——这是理想情况下的算法,现实中,很多打着“四厘”旗号的贷款,根本不是这么算的!
我见过太多案例:借款人以为自己借了10万,月息四厘,每月还400块利息,结果第一笔到账只有9万多——剩下的被扣作“手续费”或“保证金”,这叫“砍头息”。
更狠的是,有些平台合同写“月息四厘”,但实际还款方式是等额本息,表面上每月还的钱差不多,可前期大部分还的是利息,本金还得慢,这样一来,真实年化利率可能直接飙到15%以上,远超你想象!
举个例子:
你借10万元,月息0.4%,按理说每月利息400元。
但如果采用等额本息分36期还,每月要还约2960元。
你算算,总共还了超过10.6万元,实际利率早超过了5.5%!
要是再加上各种“风控费”“管理费”“GPS安装费”……那才是真正的大坑。
还有更隐蔽的操作:业务员口头说“月息才四厘”,合同上却写“日利率0.04%”。
你一算:0.04%×30=1.2%,这哪是四厘?这是一分二啊!相当于年化14.4%!
这种偷换概念的做法,在小额贷款公司和网贷平台中屡见不鲜,他们利用信息不对称,让你在签合同时没细看,事后维权难如登天。
记住一句话:口头承诺不作数,一切以书面合同为准,哪怕对方说得天花乱坠,你也得盯着合同上的“利率计算方式”“计息周期”“费用明细”这几个关键点。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民间借贷的司法保护利率上限为一年期LPR的4倍。
比如现在一年期LPR是3.45%,那合法上限就是:
3.45% × 4 =8%
也就是说,只要你借的是民间借贷(非持牌金融机构),年化利率超过13.8%,超出部分你可以拒绝支付,法院也不支持。
而如果你借的是正规银行或消费金融公司,适用的是另一套监管规则,但也不能乱来,银保监会对综合年化成本也有明确限制。
别看人家嘴上说“低至四厘”,你要真去算他的IRR内部收益率或者APR年化利率,很可能早就踩红线了。
我去年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张姐急需用钱,通过中介办了一笔“月息四厘”的贷款,借了15万,对方说是“正规渠道”,签完合同第二天到账13.8万,少了1.2万说是“服务费”。
她每个月按时还4700多元,还了三年,总共还了将近17万,后来她偶然发现,实际年化利率高达18.6%!她找到我们,我们调取了还款明细,重新核算IRR,确认已严重超标。
最终法院判决:超出13.8%的部分无效,张姐成功追回8万元多付的利息。
她说:“我以为四厘很便宜,谁知道他们把‘厘’玩成了‘分’。”
这些法条不是摆设,是你维权的武器。
“四厘利息”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背后的信息遮蔽、条款陷阱和收费套路。
作为普通人,你要学会三件事:
真正的低息贷款,从不会靠“四厘”这种模糊话术吸引你。
而那些拼命强调“利息低”的,往往藏着最深的坑。
下次再有人跟你说“月息才四厘”,别急着心动,先问一句:
“您这四厘,是月利率还是日利率?合同上写的年化是多少?能不能给我列个明细?”
你多问一句,就少交一万块冤枉钱。
我是律师老陈,专治各种“你以为”,借钱路上不踩坑,咱们下期再见。
四厘利息到底怎么算?一不小心多还几千冤枉钱!,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只需要身份证,当天放款,月息才四厘!”听着是不是特别诱人?四厘,听起来好像不多,一个月千分之四,一年才4.8...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