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票怎么买最划算?买贵了能退差价吗?这些坑你一定要避开!
咱们出门旅行、出差,第一件事就是买机票,可别小看这张薄薄的纸(现在基本是电子票),背后门道可太多了,刷个App,价格跳来跳去,今天便宜明天涨,刚下单就降价……气得人直拍大腿:“早知道再等等!”更离谱的...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刚下单一台洗衣机,第二天发现平台搞大促,直接便宜了300块?或者买了张机票,结果朋友后买比你还便宜200?这时候你心里肯定嘀咕:这差价能不能找商家要回来?他们到底该不该补我钱?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差价到底怎么算?消费者有没有权利主张“价格保护”?什么情况下能退差价,什么情况只能自认倒霉?

很多人觉得:“我买贵了,你降价了,那你就得把中间的差价给我补上。”听起来挺有道理,但法律上可没这么简单。
首先得明确一点:我国目前并没有全国统一的“差价返还”强制性法律规定。换句话说,商家要不要退差价,主要看它自己有没有承诺过“价格保护”或“保价服务”。
举个例子:
所以关键不是“我买贵了”,而是“你有没有提前告诉我可以保价”。
就算商家有保价政策,也不是所有降价都能退钱,我们来看看实际操作中的“差价计算逻辑”:
比的是同一商品、同一渠道、同一时间
排除促销叠加影响
时间节点很重要
运费、安装费等附加费用不算在内
差价只针对商品本身的标价变动,物流成本波动不在补偿范围内。
👉 简单总结一句话:差价 = 购买时实付金额(不含优惠) - 保价期内同一商品的最低成交价(不含优惠)
去年夏天,张先生在某电商app花3999元买了台空调,页面下方有一行小字写着:“本商品支持30天价保”,他没太注意,心想反正也不会马上降价。
结果两周后,他发现同款空调只要3799元,还送支架,他立马联系客服申请退差价200元,却被拒绝,理由是“当前低价是限时秒杀,不参与保价”。
张先生不服,把订单截图、活动页面、保价承诺都整理好,投诉到平台客服升级通道,并附上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条款,三天后,平台重新审核,确认该促销属于正常销售行为而非“限时限额特惠”,最终退还差价并道歉。
这个案子说明什么?
有证据+懂规则+坚持维权=成功拿回差价的可能性大大提升!
虽然没有专门立法规定“必须退差价”,但我们依然可以找到法律依据来支撑合理诉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
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第二十条
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第二十三条
经营者应当按照约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如果平台明确标注了“保价服务”,这就构成了合同的一部分,未履行即属违约。
也就是说,一旦商家公开承诺了“保价”,就等于和你签了个“价格保险协议”,不兑现就是违反诚信原则,也涉嫌违约。
作为从业十几年的民商事律师,我想告诉你:
差价能不能退,不取决于你有多委屈,而取决于对方有没有“说过算数”。
所以记住这几条实用建议:
✅ 购物前先看是否有“保价”标识,有的话截屏保存;
✅ 下单后关注价格变化,最好设置比价提醒;
✅ 发现降价第一时间联系客服,态度坚定但语气平和;
✅ 遇到推诿,直接引用平台规则+消法条款,必要时发起投诉或申请平台介入;
✅ 别忘了,12315、黑猫投诉、市场监管局都是你的后盾。
最后提醒一句:市场经济讲究自愿交易,但商家既然打出“保价”旗号,就不能当“空头支票”开完就忘,我们不必斤斤计较每一分钱,但在规则之内争取应得权益,本身就是对公平交易最好的守护。
差价不大,道理不小。
愿每一位消费者,都能被认真对待。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刚下单一台洗衣机,第二天发现平台搞大促,直接便宜了300块?或者买了张机票,结果朋友...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