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通讯录真的有用吗?被催收威胁要爆通讯录,我该怎么办?
你有没有接到过这样的电话? “你好,你是XX的紧急联系人吧?他欠钱不还,我们这边已经走法律程序了,再不还钱就要把所有联系人都通知一遍。” 或者更狠一点:“你不还钱,我们就把你手机里所有亲戚朋友都发...
你有没有接到过这样的电话——对方张口就叫出你亲戚的名字,还冷笑着说:“再不还钱,明天我就打给你妈!”语气阴狠,内容吓人,或者更离谱的,你的朋友突然微信发来一句:“你是不是欠钱了?怎么有人给我打电话?”你一头雾水,回头一看,手机里全是陌生号码的未接来电……这,就是典型的“爆通讯录”式催收。
听起来好像挺“有效”,但我要告诉你:这种所谓的“爆通讯录”不仅违法,而且可能让你从受害者变成被告!

简单说,“爆通讯录”就是催收方把你手机里的联系人(家人、朋友、同事)全部扒出来,挨个打电话、发短信,用羞辱、恐吓甚至威胁的方式,逼你或你的亲友替你还钱。
他们打着“施加压力”的旗号,美其名曰“心理战术”,实则是一种赤裸裸的骚扰和侵犯隐私行为。
很多人以为,只要自己借了钱,别人怎么催都“活该”,可法律上不是这么算的,你欠的是钱,不是尊严,更不是把亲朋好友拖下水的“入场券”。
更讽刺的是,这种手段往往适得其反——被骚扰的人一怒之下报警,催收公司反而把自己送进了派出所。
去年我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小林因为网贷逾期3万块,被第三方催收公司盯上,起初是短信轰炸,后来发展到凌晨三点电话不断,最严重的一次,他前女友、现女友、表哥、大学辅导员全都被打了电话,内容不堪入目,有人说“你认识的小林是个老赖”,还有人收到语音:“再不还钱,我们上门泼油漆。”
小林精神几近崩溃,最后选择报警,警方调查发现,催收公司通过非法软件获取了他的手机通讯录,且存在伪造律师函、冒充公检法等行为,涉事催收人员被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和寻衅滋事罪立案,三人被判刑,公司被吊销资质。
这个案子让我印象极深——不是因为金额大,而是因为它太典型,太多人还在用“行业潜规则”当挡箭牌,却不知道自己早已触碰刑法底线。
《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
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十条
催收人员不得骚扰无关第三人,不得向债务人外的其他人员透露债务信息。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可处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你看,法律早就划好了边界,所谓的“爆通讯录”,根本不是“催收技巧”,而是赤裸裸的违法行为。
作为律师,我想对两类人说几句心里话:
如果你是借款人: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你有权在尊严和安全的前提下履行义务,一旦遭遇“爆通讯录”、语言威胁、PS灵堂图等恶意催收,请立即录音、截图、保留证据,并第一时间报警或向银保监会、互联网金融协会投诉,你不是孤岛,法律站在你这边。
如果你是出借方或催收方:
别再迷信“高压逼迫”的老套路,真正的专业催收,是基于合法程序、尊重人格、理性沟通的持续跟进,用违法手段换来的回款,可能是下一纸刑事判决书的导火索。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狠人”,缺的是有底线的专业人。
真正的追债高手,不用惊动一个无关者,也能拿回属于他们的钱。
而我们要做的,是让每一次维权,都不以牺牲法律为代价。
爆通讯录能追债?别踩法律红线,一招教你合法维权!,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接到过这样的电话——对方张口就叫出你亲戚的名字,还冷笑着说:“再不还钱,明天我就打给你妈!”语气阴狠,...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