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被爆通讯录?短信发到朋友手机上,该怎么投诉才管用?
自己一时手头紧,信用卡或网贷还晚了几天,结果没等银行催收完,手机突然收到朋友的微信:“哥们儿,你是不是欠钱了?怎么有人给我发短信说你逾期不还?”那一刻,脸都红了,恨不得钻地缝,更糟心的是,对方语气里还...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信用卡或网贷一时周转不过来,晚还了几天,结果手机开始疯狂弹消息——不是催你还钱,而是你爸妈、兄弟姐妹甚至同事接连打来电话:“你怎么欠这么多钱?有人发短信吓我啊!”那一刻,脸都烧红了,尴尬、愤怒、无助全涌上来,你说你没想赖账,就是暂时困难,可平台不听解释,直接把你的“黑料”发给了最亲近的人。
这事儿到底合不合法?他们凭什么动你的通讯录?咱们就来掰扯清楚。
很多人以为,贷款公司发个短信给亲朋好友,顶多算“软性催收”,没什么大不了的,但真相是——只要未经你明确同意,把你的债务信息透露给第三方,就已经踩到了法律的红线。
举个例子:小李因为创业失败,某网贷平台逾期三个月,平台一开始打电话给他本人,后来见没进展,就开始给他妈妈、表哥、前同事群发短信:“您亲友小李欠款2.8万元,请督促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并采取进一步措施。”这些短信里不仅有金额,还有平台名称和逾期天数,等于公开“社死”。
小李崩溃了,母亲气得住院,前老板也质疑他信用问题,连工作都差点丢了,他找到我们律所时,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不是不想还,但我需要时间,他们却毁了我的人际关系。”
2023年,杭州中院审理了一起典型的催收侵权案,当事人王某因疫情影响断供房贷,某金融机构外包的催收公司联系其妻子三次,并发送带有“丈夫欠贷不还”字样的语音留言,王妻不堪压力提出离婚。
法院最终判决:即便存在真实债务关系,催收方在未取得债务人配偶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向其披露债务信息,构成对个人隐私权及家庭关系的侵犯,判令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8000元,并公开道歉。
这个案子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催收可以追债,但不能践踏人格尊严与私人生活安宁。
法官在判决书中写道:“债权不应以牺牲基本人权为代价实现。”
《民法典》第1032条
明确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隐私。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0条 & 第13条
处理个人信息必须具有合法性基础,且需征得个人单独同意,债务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更应严格限制传播范围。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中国互金协会发布)
第13条明文禁止“向无关第三方进行催收”、“骚扰、恐吓、威胁债务人及其联系人”。
换句话说:哪怕你是欠钱的,你的通讯录也不是“公共菜园”,谁都能进去摘!
朋友们,我从不替“老赖”说话,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我也坚决反对那些披着“合规”外衣、实则暴力施压的催收手段,真正的法治社会,不该让一个人因为一次财务危机,就被扒光尊严、推上舆论绞架。
如果你正面临类似情况,请记住这几步:
✅第一步:保留证据
所有发给你亲友的短信截图、通话录音、微信记录统统保存,这是维权的关键。
✅第二步:书面警告
通过邮件或EMS向贷款机构及催收公司发函,要求立即停止对第三方的信息披露,声明保留追究权利。
✅第三步:投诉+起诉双线出击
向银保监会、人民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市场监管部门投诉;情节严重的,可提起民事诉讼索赔精神损失。
更重要的是,别因为害怕就躲起来,主动沟通、协商分期、申请展期,很多银行和正规平台其实愿意谈,但前提是——你在阳光下谈,而不是在恐惧中沉默。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你可以暂时没钱,但不能失去体面;你可以暂缓还款,但不该被当成罪犯游街示众。
这个世界已经够难了,别让催收的刀,割断你最后一根人情纽带。
——一名始终站在普通人这边的律师
贷款逾期被爆通讯录?短信轰炸亲友合法吗?一招教你反制!,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信用卡或网贷一时周转不过来,晚还了几天,结果手机开始疯狂弹消息——不是催你还钱,而是你爸...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